关于贫穷
2018-09-12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话题,又是每个人都无法绕开的话题。即便我们自己不贫穷了,我们跟穷人生活在一个社会里,他们的生活状态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更何况,虽然我们往上的通道被堵死了,可是往下的通道一直在那里,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变得贫穷。
在这篇文章里吗,我会把自己所知道的,所想到的一些,主要是疑惑,写下来,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思路稍微清楚一点,以便将来更容易找到答案。
先从万维刚的一篇文章说起,在他《能把穷人变成正常人的教学法》一文中提到,在美国想不穷只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先结婚后生孩子;第二,从高中毕业;第三,有份全职工作。有统计研究证明[1],在美国只要你能做到这三点,你就有98%的可能性不会陷入贫困。可是美国穷人恰恰做不到! [1] 参见David Brooks, The Social Animal 一书。
在中国,第一点,也就是未婚先孕的问题好像不是很严重,或许因为中国允许堕胎,而美国堕胎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禁忌,甚至会影响到总统大选的结果。第二点,在中国大概要求更高一点,我们可以改成从大学毕业,而第三点,一般来说满足第二点后,第三点似乎并不是太困难了。这也是为什么高考在中国显得那么重要的原因,基本上算是普通穷人孩子想改善自己命运的唯一通道。当然,如果降低一点贫穷的标准,中国也可以用从高中毕业来作为条件。
说到底,教育在这中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然教育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尤其在现代社会强调的是终身教育。前几年一个流行的观点是穷人因为注意力的缺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比如说对自己的教育投资,导致他们一直贫穷下去。我看过一个美国记者写的书,她亲身去底层体验,发现底层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都太恶劣,根本无法让他们能够正常的思考。比如说天天工作忙得要死却只能挣一点点,交完房租就只能维持基本生存,他们是不可能有时间精力和经济能力去让自己充电,以便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
而这些底层的人,当他们有了下一代之后,他们也大概率没时间去陪伴孩子,给他们很好的教育。
美国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贫困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家长疲于奔命根本没时间管孩子。这使得他们很难得到足够的监督和管教,从而缺少自控能力。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从高中毕业—— 不是因为高中文凭很难拿,也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要挣钱养家,而是因为沉溺于毒品和聚会,连每天按时上学都做不到。
这让人想起那个近乎于段子的故事,传说一中国小孩去了美国念中学,考试作弊被抓住,结果出乎意料的是,老师被他感动,认为这孩子太上进了,居然会想着作弊,其他美国的黑人或者拉丁裔学生压根儿就不记得有考试这回事,从不参加。中国的问题略微不同,是留守儿童的问题。但从最近苏州这件事上看,即便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能够跟他们在一起生活,在城里上学,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或者说不足以让下一代能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这里面有两个表现,一个大概是读书无用的想法,另一个是在孩子发展认知能力的关键期里,父母没有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导致孩子认知能力发展迟缓。关于第二点,美国学者罗斯高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在一席节目里做了精彩的演讲。不过据说这个演讲已经被删除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涉及到贫富差距这样敏感的话题。
这两个因素哪个更重要,或者说更致命,需要科学的研究与分析,我不得而知。比如因为关键期没有给孩子读书讲故事导致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迟缓,有多迟缓,IQ上比正常孩子低了多少?也许导致他们不是那么聪明有天赋,但只要不是弱智白痴,现代的教育体系,是足以将他们培养到从高中毕业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大概第一点要发挥更大作用,让这些孩子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在这一点上,美国是反智,中国是读书无用论,大同小异。
教育导致了阶层的分化。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中产阶级普遍受过很好的教育,也拼尽全力为下一代提供最好的教育。因为受过教育,中产普遍还是对底层抱有同情心的,但是他们又不愿意自己孩子跟底层的孩子一起上学,倒不是看不起穷人,而是穷人的孩子不好好读书,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负面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孟母三迁“这样的故事,父母想方设法给自己孩子一个最好的教育环境,无可厚非。在美国,中产和富人通过私校或者学区房,让自己的孩子与底层的孩子隔离开,在中国,也大致如此。
而底层的孩子被隔离开之后,教育环境更加恶化。比如在美国
而作为黑人孩子,就算自己天生有自控能力,想上进,都没法上进 — 因为他的黑人朋友们会嘲笑他想当个白人!
这就是环境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中产不管多么同情底层,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跟他们的孩子混在一起的原因。而对于学校来说,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不是师资,不是硬件,而恰恰是学生自己,也就是生源。而决定了学生的好坏的,只能是家庭,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私校招生时除了面试学生之外,往往还要面试家长的原因。这种做法已经延伸到中国。在一本名为《从纽约起航—我们为什么送孩子到美国读小学》的书里提到
这几年国内的私立学校、国际学校也开始面试家长,让家长们压力倍增,所以特此分享一下纽约私校的面试经验。纽约大部分私立中小学需要单独面试家长,要求家长双方一起参加。面试一般30分钟,主要向家长询问关于孩子的情况。万事开头难,第一个问题往往是:请描述一下你的孩子(Tell me about your child.)。
中国在这方面其实也是在变化发展过程里,越来越向美国看齐了。在八九十年代读小学或者中学时,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很严重,一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老师在操心,学生在校时间长,作业很多,没有多少时间留给家长;二是家长普遍对老师绝对服从,就算老师打骂了学生,家长也是支持老师,认为这是合理的管教。但到了今天,因为减负,中小学生早早放学,有大把的自由时间,这时家庭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有钱的上补习班,有时间的自己多操心,而底层没钱没时间,自己也没水平,孩子只能放任自流。然后家长对老师的态度也大不一样,不再绝对服从老师,老师对学生的管教作用越来越弱,这种情况下,家庭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就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很多人都在呼吁,这种减负导致了阶层的进一步固化。
在前面提到的万维刚的那篇文章里,美国有些人的做法正好是在学习借鉴中国从前的一些经验,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这就是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这是给穷人准备的学校。KIPP专门在各地最差的学区办学。学生中90%是黑人和墨西哥裔,87%来自贫困家庭。美国贫困家庭孩子能考上大学的只有8%。而KIPP的毕业生,则有80%的人上了大学。
他们第一个办法非常简单:不是家庭和环境因素不好解决吗?那就干脆让学生每天在学校多呆几小时!一般美国中小学都是早上八点多开始,下午三点结束,而KIPP则是早上7点25开始,下午四点半结束。这意味着学生要在早上五六点钟起床,晚上五六点钟才能回到家里,累了一天,估计写完作业就得直接睡觉了。这样他们的确没有多少时间接受家长的文化熏陶,或者跟邻居家孩子一起出去混。不但如此,KIPP还在星期六上半天课。他们的暑假也比别人短。除了更长的在学校时间,KIPP的学生每天还有有两个小时的家庭作业。老师都得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学生哪怕晚上在家里写作业遇到问题,也可以立即打电话问老师。
像某些中国中学一样,KIPP爱让学生喊各种励志口号,而且是在教室里由老师领着喊,比如一边拍桌子一边喊“Read baby read!(读书啊宝宝读书!)”
提高学习强度,加强精神鼓励,这两条措施简直深得中国学校的真传。
由此可见,饱受争议的中国式教育,其实也是有很大的优点的。现在一味向国外尤其是美国看齐,也会把国外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进来。
我有些困惑的地方在于,中国人普遍被认为非常重视教育,在美国的亚裔,尤其是华裔,都以重视学业成绩著名。在我成长的时代,也见过很多农村的家长砸锅卖铁也要让娃读书,不可谓不重视。为什么现在底层会有这么多人表现出对教育的不重视?自己琢磨一下, 大概可能有这么三点
第一,从前的底层中,有很多其实是时代造成的,很多原本不该在这个位置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沦落于此。一旦那个混乱的时代结束,这些人的下一代很容易通过教育就翻身了。而现在还留在底层的人,那就真是底层,没有文化,也没有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意识。
第二,不重视的其实不光是底层,很多家庭其实光从经济条件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家长本身缺乏文化,通过做小买卖之类的无需太多文化技能就获得不错的收入,他们自然以自身经验相信读书无用论,自然也不会重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确实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社会有过”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样的荒唐,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最终也还是要进入正常的轨道,其中知识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
第三,这种重视不是表面的一个态度,前面讲了,以前学校和老师占主导地位时,家长只要给一个态度就可以了,现在已经行不通了。家长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而不是自己一边打着麻将一边逼着娃读书,现在的时代已经行不通了。这也是造成虽然家长表面上重视,但实际行动上却在起反作用的原因。
关于贫穷的话题有很多很多研究和书籍,我看到了其中一点点,希望以后能够了解得越来越多,对此问题有更深入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