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ept 2)积累
2016-11-29
今天去简书上随便看了一篇文章:如何利用零碎时间来提高写作能力?(我的写作秘籍大公开),作者提到的第一点就是
坚持记录,建立自己的写作资料库:哪怕每天只记录一件值得写下的小事,长期坚持这样做,你就会拥有一大笔的无形财富。
夸张的是,不到一年光手写的记录就有15万字,这个确实很不容易。按300天算,不过每天500字,倒也不多,按我原先的计划,每天写3000字呢。当然这只是作者的记录而非正式的写作。
坚持记录这个习惯真的太棒了,我从大学开始记录起,读研三年的记录,到我现在每天一页纸的记录感觉还不够。这样的记录,形成了我的日记本,但它已远不止日记本这么简单了,而是我的写作资料库。今年虽然还有一个月就要结束,但我约摸地估计了下,今年仅仅是用笔写下的记录就有15万字以上,厚厚的一本真的感觉是岁月堆积起来的智慧,所以你看坚持的力量有多大。
不管怎样,要想能写出不错的文章,必须考积累。一切靠积累,这是李笑来的几本书里反复强调的核心,这篇文章里,我要琢磨一下自己要积累些什么?比如我要当作家,就得像这个作者这样每天积累素材,包括生活记录,思考火花等。
比这更重要的是,我想当个什么样的作家?以李笑来为例,他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框架,然后以自己的框架去解释一切,甚至于他的写作已经有了固定的模板,可以将几乎所有的东西套进这个模板里。而这一切的核心,来源于他已经建立起来的,非常有特点的思维方式。不光是李笑来,其实几乎每个高产的作者,都有自己的专属模板,像Dr. Bing,也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每次将不同的案例用自己的体系重新解读一遍就好了。
所以,我首先要积累的东西,是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或者说思维方式,在遇到选择题的时候,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或者说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选择。(按李笑来付费阅读里最新的一篇文章,正确并不重要。)为此我需要在面临真正的选择题之前,不断用虚拟的选择题来拷问自己,搞清楚自己的价值观,让自己明白什么是更重要的事。
比如,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就认为好奇心(内在动力)加上英语和google(学习技巧),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更重要,那就不要太看重考试成绩什么的好了。
2016-12-06
关于积累,其实我最需要不断拷问自己的是,如果一生只能学会一项技能,我希望这一项技能是什么?当然更好的问法是:我愿意穷极我的一生去打磨一项什么样的能力?在英语里有一个词叫“hone”,作名词是磨刀石的意思,做动词意思是“打磨”,通常跟skill搭配。
目前来说,我最欠缺的,也是最为实用,最为关键的能力,是思考并作出正确选择/判断的能力。实际生活中其实有太多太多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我去作出判断,比如是否应该买房,或者对于任何一个可以投资理财的方向,我都需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再比如我经常跟小西讲一些道理,这种做法是否有意义?我其实并不了解,甚至可能这种做法不但没意义,还有坏处,但我竟然不知道。我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孩子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从而能够自觉地去专注于某一个方向,我也没有任何的答案,甚至我都没有试图去寻找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可能都不知道如何去寻找正确的答案,或许唯一能做的就是去google,不过看过一篇文章讲能让你收入翻倍的职场经验,第一条就是能够打败搜索引擎。
事实上能够打败搜索引擎无非就是多读书加多践行,我现在其实就处于杨绛说的“想得太多(问题太多),书却读得太少(践行更少)”阶段。我现在已经慢慢意识到一些东西,比如现在决定把一些真正重要的概念想得更深入一些,然后行动起来,使用到极致。重点不在于知道/听说过多少概念,而在于有没有把一个/几个概念真正用起来,给自己带来切切实实的收益/好处。
所以在这篇关于积累什么的概念文章里,我的答案就是“思考的技术”,但这远远不够明确,具体来说,就是
-
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知道如何去找到答案。
-
学会一个概念,能够去践行,并发挥到极致。
写完上面这一段,继续去读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老实说我还是从李笑来这里受到不少启发的,要不然也不会花199元去订阅他的付费阅读。这个付费专栏里有一项是读者反馈,李笑来会从读者的来信里挑出一些不错的发出来,所以这些文章都是关于读者讲自己如何读了李笑来的文章后开窍的故事。根据我自身的经验,我或多或少会同意李笑来的东西会有这个功效,但刚才突然意识到,即便像李笑来这种很有风格的写作,也很容易让读者有一种智商上升的错觉,觉得自己读到一些秘籍(因为李笑来很独特的风格,尤其会给人这种感觉),然后就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其实看谁的东西并不重要,哪怕是一些我们都看不上的,觉得很低级的鸡汤(反正我把李笑来归为比较高级的鸡汤),也有可能会让人受益。这就回到了小时候看过的那个师傅乱教徒弟,结果徒弟缺心眼天天死命练,反而厉害了的故事。真正有意义的不是看谁的书,而是看了多少,怎么看的。不管是从哪里开始,只要能够死命看,死命想,死命用,都能够得到最大的收益,反过来,如果不够死命,不管看谁的,看多牛的大师的书,或者多么经典的书,也很难有很大的收获。虽然李笑来刚刚强调了选择题比解答题更重要(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但是既然已经做出决定要通过看书来学习,那么怎么看,绝对比看什么更重要。一个例子就是,那么多牛人大师,他们看的东西肯定不相同,但是他们最后都成为牛人大师了,所以他们看的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怎么看的。我这里的总结就是:死命看,死命想,死命用。然后积累到一定量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打通任督二脉,让自己真正开窍,或者用一个更流行的词汇叫“有独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