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ept 1)真正搞懂
2016-10-30
从今天开始,不追求泛泛地看很多文章甚至书,也不追求每天都写,脑子没有足够的货真心写不出来,或者为了写而写,也是垃圾。我现在最需要的是深入思考,深入思考的前提是把一些概念真正搞懂。这个想法来自于我的鸡汤导师李笑来,他在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文中谈到他为何不做读书笔记时解释到
那你看,我要么不读,要读就认真读、使劲读,在概念、关联、逻辑、科学方法上轮番使劲,弄不清楚不罢休…… 等我罢休的时候,对我来说,还需要什么笔记吗?
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讲,记读书笔记其实也是一种偷懒,把没搞懂的记下来放在那里,以后有可能有机会通过别的渠道搞懂,也有可能一辈子就放在读书笔记里面了。喜欢读书的读那么多书,还真不一定有时间回过头来读自己的读书笔记,即便读,也是来提取以前自己搞懂了却又有点忘记的东西。
但是,读很多很多文章或者书,却远不如真正搞懂一个概念并加以践行来得重要。这个观点其实我很早就明白了,在看了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关于刘一秒现象的解读时,我就明白能挣到钱的老板其实是没那么多时间去读书的,这并不妨碍他们挣到更多的钱,但是,这也并不是说知识就不重要了,从他们对刘一秒们的趋之若鹜就知道,他们成功还是靠知识。只不过他们跟其他只读书的人相比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他们虽然没读那么多书,但是他们真正搞懂了至少一个概念,并且把这个概念付诸实践赚到了钱。
2016-11-03
从今天的经历(搞定ipad的Dropbox sign pdf)来看,要真正搞懂一个东西,必须:1)不怕麻烦;2)有耐心。很难说这二者是不是一回事,或者说我现在还搞不清楚这二者是不是一回事。这么写文章有点啰嗦,幸好这文章只是给我自己看的,让自己理清自己的思路,优化自己的思考,所以啰嗦就啰嗦了,有思考别是碎碎念就行。
现在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有真正搞懂过哪些东西?如何搞懂的?还是说我压根儿就从来没有搞懂过任何东西?
首先来说,在学校上课的东西,大部分没有真正搞懂过,因为我没有去试验过。那么哪些做过试验的内容,是不是就搞懂了呢?应该说会好一些吧。经过做题检验过的呢?也会好一些,做题和考试是一回事,就是检验是不是真的懂了。但这些都是比较被动的实践,真正搞懂的标准应该是主动用学到的概念去解释新的东西,新的东西是相比教材里已经用概念分析过的东西,或者用来推导概念的材料。所以,真正要搞懂一些概念,做科研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不把概念真正搞懂的话,是没法进行科研的。
然后来说科研,我念博士的时候最后两年,也很难说都搞懂了,只能说勉强够用来做点试验了。搞懂P+公式的程度也就是知道公式里每一项的物理含义,否则程序没法写。公式也硬着头皮推导过,但使用的时候就连范老师也不得不用一些无法解释清楚的方式,比如为什么P+的迭代只做两轮,再继续迭代就会变差?这里面肯定有一些概念并没有真正搞懂。包括其他做实验的人也一样,虽然做出了一些现象,但并不见得清楚里面所有事情的机理。不过话说回来,做科研不就是这样吗,一点一点从无到有,如果都清楚了,也就没什么可做的了。所以做科研的实质就是去认识一些很难的概念,但在那之前,必须把(人类)已经清楚的概念搞清楚。要不然,去研究的新的概念其实早就已经搞清楚了,只不过你没搞懂而已。
再说别的一些概念,比如减肥,应该说我比一般的人强很多,但跟一些真正的专家相比,我还是很多概念没有真正搞懂。说到这里其实也就明白了,谁真正搞懂的概念越多,谁的水平就越高,谁就是真正的专家。真正的专家可以轻易指出那些半吊子说的东西里面混淆了哪些概念,或者说哪些概念有错误,哪些东西没搞清楚是因为不知道某个概念。但是真正的专家并不只是知道一些概念,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们知道一些概念,这要看我们怎么定义“知道”了。知道一个概念,并不是知道这个概念的名字,而是经过实践以后,知道这个概念该怎么应用,这才是关键。按照李笑来的说法,一个有意义的概念是
你的行为和你没学会某个概念之前必然不同。
比如现在谈的这个“真正搞懂”的概念,知道这个概念后,就不会停留在知道概念的名字,而是会认真把概念的内容,应该如何实践等一系列问题都琢磨清楚并且开始实践。
2016-11-13
继续说之前讲过的践行,我们大部分人,尤其是我自己,都是学得太多,行动太少,或者说不知道如何用学过的东西去改变自己的行动。这也是没有把概念真正搞懂的一个表现,只要真正搞懂了一件事,就可以比大多数人都强很多了,比如我去年把网络的一些常识搞懂了,我就可以自己编程序搞定所有的查找MAC对应的IP的问题,这就可以秒杀lab里几乎所有的人。所以我真的有必要列一个list,把自己真正搞清楚过的东西写下来,然后才知道接下来该往哪里钻研。
我现在甚至觉得,无目的的看文章也有点浪费时间,我应该逮着一个概念,使劲搞懂,直到可以真正践行这个概念为止。所以,不相关的文章也不是不能看,瞟一眼有价值就扔到pocket/Evernote里,这就是这两个工具的意义所在,自己关注的始终是正在使劲搞懂的概念,这就是“真正搞懂”这个概念的践行之一吧。
花钱买了《精进》的kindle版,这本书应该对真正搞懂有帮助吧。
2016-11-29
最近想到一个例子,什么叫真正搞懂。说来惭愧,自己还号称喜欢历史,但是也就当故事看看,了解一点当做谈资而已,一些根本问题并没有去思考过。比如,曹操既然人品为那么多人不耻,他又是如何成功的?他的成功显然是因为有更多牛人愿意跟着他干,他又是如何让这些牛人心甘情愿的跟着他呢?或者说朱元璋为什么能成功,而元末其他起义军领袖不能成功?我在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有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也许当年明月会提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自己又是否去思考过他的观点对不对?这些才是历史的一些核心问题,但我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明白这个人为什么能成功之后,他有哪些东西我是可以学习的,会对我也有帮助的?不必贪多,但有时真正学到一点点东西可能就受益终生了,我却从未真正想过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读书还未真正开窍,或者说不知道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多看看非虚构的东西,虚构的东西有一个问题,因为某人是男主,或者大家喜欢他,所以他就能成功,但是现实中的事实未必如此。
这个概念就说到这里吧,我还得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