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09:2016-10-17

关于品味

很久没有写过东西了,当工作的琐碎占据了生活,我们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今天有一点点想法,也不知道能否成文,但即便如此也是有必要记录下来的,因为这个概念至关重要而往往被忽视。

一,匠人精神,大师境界,精益求精

这几个词其实说的是一回事,甚至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层面上都已经证实了沉浸在这个过程中是最幸福的,参见flow,所以我在这里不具体展开讲这个概念了。

二,感官的敏感度

最早有这个概念应该是在纪实电影《寿司之神》里看小野二郎说的,小野二郎一生追求极致的寿司,是前面说的那几个词的典范。但小野二郎在采访中的一句话给我也印象颇深,大意是他的最大短板就是味觉不够灵敏,使得他无法再上一层楼。他还举例米其林的某个美食家的味觉就特别敏感,所以能够尝出事物的细微差别来。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小野二郎的味觉敏感度远胜我们普通人,只不过在他的那个层面上,这是一个相对的弱点。

我这里其实想表达的是,追求精进的前提就是能够感受到差别,越到高的层次,需要感受到越细微的差别。所以牛嚼牡丹的我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厨师的,因为做得好做得差我都尝不出来!在其他一些领域也是如此,所以我要想追求一些境界,必须先能够感受到细微的差别!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谈到一个人有没有好的taste。

三,越小培养感官敏感度越好

这个概念其实也不是我的,是知乎上一篇讲「上流社会」的生活是怎样的?的回答文章里讲的,就是一代甚至二代都没有从小享用过精致的东西(奢侈品),所以感官粗糙,就算后来有钱了也很难拥有那种能感知细微差别的能力。

我没有条件培养贵族,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越小让她们有一些taste,具备感知细微差别的能力,长大以后她们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这其实也回答了为什么49之后无大师,倒真不见得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以前的贵族都被打倒了,重新培养得要好几代,而贫寒子弟因为从小没有机会培养细微的感官,再努力也很难达到那个境界。

四,美学与品味

这或许就是美学的实用价值所在吧。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的演讲里就说起过学书法对他日后的帮助,为什么苹果的东西那么精致漂亮,都得益于他当年学过书法。这方面我的知识量基本为零,虽然研一的时候好不容易选上一门美学课,听一听觉得无聊就没去上了,这也是我的品味为什么这么差的原因……

2017-02-18

今天看到同人于野的一篇文章讲敏感度:敏感度,区分了平庸和伟大,不得不承认,人家说得更到位,看书看得多就是不一样啊。

这篇文章其实还可以解释我这周遇到的这件“大事”,说起来就是“不够敏感”,因为我的敏感度发挥到别的方面去了。

看到感觉到了,但是假装没看到,这是被动的忽略。根本不往那个方面看,这是主动的忽略。想要有这样的忽略水平,就必须得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我们应该只在重要的事情上保持敏感度,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放松敏感度。避免“过度拟合”,就得“难得糊涂”。

那到底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琢磨人就不重要。有些人一辈子就把敏感度发挥在琢磨人上去了。察言观色,看家本领是任何时候都能迅速识别周围人的身份等级,专门研究眉眼高低。

可是我们看那些真正厉害的人物,不管是商人还是科学家,学者还是官员,有时候就是直来直去,从来不“适应”别人,都是别人适应他们。他们把敏感度用在了更高级的地方。

琢磨事儿,琢磨思想,才是用到了高级的地方。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夫人艾莉诺·罗斯福有句名言——

“伟大的头脑谈论想法,中等的头脑谈论事件,弱小的头脑谈论人。”1

  1. Great minds discuss ideas. Average minds discuss events. Small minds discuss people. Eleanor Rooseve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