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64/65

冲出亚洲

2016-09-02

写这篇文章不是想说昨天的比赛,各路专家和球迷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多说了。这里说一下自己作为一个20多年的中国足球拥趸的思想变化。

开始踢球和看球是1994年,所以并没有经历94年世界杯预算赛施拉普纳小组未能出线进入最后的六强赛的过程,因为94年世界杯还是24只参赛队,亚洲只有两个名额,所以亚洲区预选赛最后阶段还是六只球队参加。这一届国足第一次聘请了外教——德国人施拉普纳,施拉普纳率领中国队在1992年亚洲杯打入半决赛,让全国球迷看到了希望,但在1993年的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阶段,中国跟伊拉克,也门,约旦,巴基斯坦分到一个组,主要竞争对手是伊拉克,小组赛的赛制也不是主客场,而是在两个地方各踢一个循环,第一阶段在约旦的伊尔比德进行,结果中国两个0:1输给了伊拉克和也门,第二阶段在成都,中国虽然2:1赢了伊拉克,但因为输给也门那场,排在伊拉克之后获得小组第二未能进入最后的六强赛。当时的伊拉克实力强劲,因为政治的原因(海湾战争),94年世界杯主办国美国不希望看到伊拉克到美国本土参加世界杯,于是在亚足联整个预选赛阶段都拼命打压伊拉克,各种黑哨,但是小组赛中国队不争气,没能阻止伊拉克出线,六强赛时伊拉克在遭遇各种黑哨的情况下,还硬是踢平了沙特,韩国,日本,赢了伊朗,尤其是对日本那场,日本离世界杯只差最后三分钟,但是被顽强的伊拉克人逼平痛失出线权。所以中国跟伊拉克一胜一负倒也说得过去,但输给也门成了出局的致命原因。

2016-09-03

正式跟随中国队开始“冲出亚洲”的旅程是从1996年奥运会预算赛开始的,当时的国奥队是73年龄段的,这支球队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各种快马,快马姚夏,快马庄毅,快马谭恩德,快马杨晨,加上中场有彭伟国的弟弟彭伟军负责调度,后卫有张恩华,门将是男篮名将孙凤武的弟弟孙刚,实力还是不错的。最后阶段的比赛在吉隆坡进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沙特和韩国分到一组,首战中国4:2战胜哈萨克,次战迎战实力最强的沙特逼平了对手,最后一战对韩国只需要打平即可出线。“打平即可出线”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典故,但起因估计还要追溯到92年奥运会预算赛,徐根宝带的那只拥有郝海东范志毅的最强国奥队,也是最后一场对韩国,打平即可出线的情况下,开场9分钟就丢了3个球,最后1-3失利。然后四年后中国队同样的情况,同样的结局,才成就了“打平即可出线”的典故。那一届韩国国奥给人印象比较深的就是现在江苏苏宁的韩国主教练崔龙珠了,不过崔龙珠估计也是改过年龄的,作为73年以后出生的球员,到了2000年左右就已经明显下滑,在国家队的主力前锋位置被李东国抢去,慢慢淡出视线,倒是多年后以教练身份重新证明了自己。

这是人生第一次作为国足球迷经历的失败,那个年代看个比赛的转播还不是很容易,加上年龄还小,也不算很伤心。96年正值甲A联赛风风火火的年代,中国足球的职业化给球迷带来很大的希望,当时普遍的看法是中国足球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没有职业化,还在走专业化的老路。这种看法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没有错,错就错在中国足球所谓的职业化,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市场化,直到今天金元化的中超依然还是靠着行政的力量在前行,而不是依靠市场的力量。所以当时觉得国足不行,多年后失去专业化的体制福利,而没有真正市场化,球迷们反而各种缅怀。就算是并不出彩的73级国奥,相比69级有郝范这样的标志性人物,相比77级的健力宝一代,81级的超白金一代,73级的确不算很突出,但当我们现在不得不面临不断刷新“史上最弱”称号的各级国奥队时,再回想20年前的这只国奥,还是觉得人才济济。那时杨晨还没开窍,空有速度和身体,不过杨晨一直是个很勤勉的球员,后来主动去德国打出一片天地,也算是天道酬勤。记得98年刚上大学时央视的张斌来学校做报告,专门提到他跟队去欧洲拉练时,到了宾馆所有队员都出去玩了,只有杨晨一人留在房间里老老实实休息。谢晖在95年甲A联赛已经是申花的主力前锋,头球非常好,他在申花的队友申思朱琪也都经过了职业联赛的洗礼。于根伟也算是这么多年中国足球技术最好的球员之一吧,后来也是伤病制约了他的上限。张恩华算是这届国奥队里后来唯一能在国家队打上主力的球员,身体素质超强,弹跳惊人。来自广东的谭恩德速度奇快,后来因为打假球被禁赛,但2003年就退役还是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改过年龄。这一届国奥的适龄球员里还有祁宏,不过祁宏这样特点过于鲜明的球员显然不是时任主教练戚务生的水平能够用好的,后来米卢在国家队让郝海东拉边扯开空当,从而给中路插上的影锋创造射门机会,这样的战术才成就了祁宏在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