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0)读书读什么
day 50:2016-08-19
读书读什么?
欠得实在太多,补不过来了。当自己尝试持续地写点东西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这并非易事,哪怕是像我这样写给自己看的东西,要想有点不全是垃圾的内容,也需要付出很多。最近没怎么看书是一个原因,但是目前看英文书的效率还是不够高,还处于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虽然比刚开始的时候好了不少,但仍然缺乏效率。从这个角度来讲,能写出一整本书来,确实需要有点东西的。
现在就来分析一下,一本书,到底能带给读者什么东西。很多书,只是罗列出一些有价值的数据,就已经很有意义的,当然关于数据,需要非常小心,读者需要搞清楚这些数据的来源可靠性。比如来自于实验,那么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否合理,实验结果是否能够被其他研究者重复。如果读者自己的水平还不足以判断,那么应该尽量选择来自于严肃杂志的报道,比如学术期刊就有相对严格的审稿制度,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论文进行把关,相对来说,可靠性要高很多。但也只能说相对可靠,学术界也并不是像外人想象的那样神圣而纯洁,破事也多了去了,但整个来说,还是相对靠谱。
大多数时候,数据本身就是显性的,你看到数据,就明白道理了。但也会有很多数据是隐性的,还需要进一步对数据背后的的东西进行挖掘。比如我最近看完的这本talent is overrated,主要是关于天赋的争论,支持天赋轮的人会拿莫扎特这样公认的天才来举例,所以要想驳倒天赋论,就必须对天赋论的论据进行剖析。比如莫扎特的例子里,虽然莫扎特在4岁的时候就显现出一些高于普通孩子的音乐迹象,但是背后的原因是他的父亲本身就是一名音乐家,使得莫扎特有机会在比一般人更早的年龄接触到音乐。也有分析说莫扎特早期的作品不见得是他本人独立完成的,毕竟有一个音乐家父亲,不管是引导或者修改,都无法排除干扰因素。就像当年韩寒的代笔事件,如果韩寒的父亲不是笔杆子而是一个文盲,别人的质疑也就毫无道理了。即便莫扎特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音乐天赋,但让他真正享誉世界的名作也是在21岁以后完成的,从4岁到21岁之间的十几年,是足以让他完成一万小时的积累,这才是让他成为大师的真正原因。所以表面上看莫扎特从小就天赋出众,是一个典型的天才儿童形象,但经过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反正证明了相反的结论:天才/天赋并不重要,只有练习(一万小时理论)才能早就杰出。
所以,读书先读事实(数据),不管是不知道的事实,还是已经熟知的事实,但是背后还有故事。我这里只讲读什么,就不多讲怎么读了,批判地读,怀疑地读,系统地读,等等。
了解了事实,再来看作者的观点,就像前面说的,很多时候数据本身就是观点,但一本真正的好书里,作者会从事实中提炼出高于读者层次的思想来。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比如当我们看到这些事实之后,我们也会有一些想法,但是对比一下作者的想法,就很容易发现我们的想法的不足之处了:不够全面,或者不够深入等等。
把这两方面都注意到了,就已经可以收获很多了,但是这个很难,所以愿意看书的少,愿意看书时还这么折腾自己的就更少了。下一次自己看书的时候,拿这个标准要求一下自己,然后就有例子可以再写一篇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