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9:2016-08-18

写作是思考,更是积累

(2016-08-19 补)

之前一次我欠了写作时我分析说写作是思考的延伸,没有思考就没有写作。最近又欠了不少写作,这次的感受是,写作不光是思考,更是一种积累。这是因为当我有点火花开始下笔之后,我发现我的文字很苍白,缺乏说服力,因为我没有例子。虽然我也可以去google,但是这种情形更多的是我有一些印象,然后通过google去求证,以免错误的引用,而不是完全没有方向时去找一个例子。

例子,尤其是好的例子,只能来源于平时的积累。既然决定写作,就必然需要各种例子,而前面说过,很多时候是因为有了例子(事实),然后才进行写作,足见例子的重要性了。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平时读到别人写的事实时,就要想想这个事实本身说明了那些道理,换句话说,这个事实可以用来说明哪些道理。然后我应该有一个笔记本,按照道理分类的笔记本,将该事实放入相应的道理对应的笔记本。当然现在Evernote里的标签有点类似的意思,但我设的标签还只是强调相关性,并没有按照不同的道理进行细分。等到我攒到一定时候,就可以开始写作了,然后因为手头有足够的素材,还得好好想想写作的结构,材料的取舍,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应该就更加像模像样一些了。

这样做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别人的文章中看到的事实,往往就是别人拿出来证明自己道理的例子,所以他们列出来的事实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只是可以用来说服他们的观点的部分。当然很多时候作者列出来的例子会有一部分多出来的东西,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是可以用来说明别的道理的。也许只是有些作者比较严谨,尽量选择把故事讲完整,而有的作者只讲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不管怎样,看到别人引用的故事之后,我们可以自己去google故事的本身,试图了解更全面的信息。

我之前允许自己按主题分类去查资料代替写作,现在还可以增加一项“例子”,按照不同道理分类的例子放到一起,等攒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完成一篇写作了。这个比资料有用,资料查完放在那里,只能写个综述,而例子积累到一起,就可以写一篇比较有说服力的讲道理的文章了。当然,这种档次的积累,也就只能写一篇文章了,要想写出一本书,那个积累的程度要高出好几个数量级,所以更得早点准备,不能等到有了想法再来积累,很多时候是在积累的过程中就有了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