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4/45)关于体质
day 44:2016-08-13
关于体质(上)
奥运会激战正酣,中国军团这次游泳成绩不好,目前只由孙杨获得一块200自的金牌。田径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块竞走的金牌,但中国田径队夺金的希望本来也就靠竞走了。以前历届奥运会的经验是,开始的时候中国的优势项目还比较多,在金牌榜上能跟美国差不多甚至压住美国,但随着奥运会最大的田径项目开赛,中美之间的差距会瞬间拉大。所以虽然每次奥运会中国都能稳居金牌榜前二,但却掩盖不了游泳和田径的弱势,而这两个项目却正是奥运会金牌数最多的两个大项,也是公认的反映了国家体育实力的项目。所以中国官方也承认,中国现在是金牌大国,却不是体育大国。
通常认为游泳和田径和人种体质有关,尤其是每次百米决赛清一色的八名黑人运动员,而游泳则是白人的天下,都表明这种体质论是有一定的道理。对于短跑项目的科学解释是,黑人运动员的肌肉组织里快肌纤维(红肌纤维)的比例高达80%,而黄种人和白人只有70%,而快肌纤维多爆发力就会更好,慢肌纤维多耐力更强。但这个又不能解释为什么长跑项目实际上也是黑人占统治地位,然后另外一个解释就出来了,就是黑人的汗腺更发达,有利于散热。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牙买加的黑人只会短跑,而肯尼亚的黑人又只会长跑?然后又冒出一个解释是东非大峡谷的天然阻隔,使得东非人和西非人的体格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非人的爆发力更好,东非人的耐力更好。牙买加黑人,包括美国的黑人,历史上都是从西非贩卖过来的奴隶后裔,所以短跑厉害长跑不行。
如果我们接着继续追问,为什么都是黑人,东非西非的差距这么大?这就要归结到自然环境论了,西非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生活比较原始,以游牧方式为主,经常有部落之间的战争,只有最强壮的人才能幸存下来。而东非是高原,长期生活在高原上的人肺活量有优势。那我们再问问,为什么西藏人长跑并不是那么强?难道还有比青藏高原海拔更高的高原吗?可能有人就要说青藏高原太高了,反而不适合练长跑,中国的长跑队,包括足球队,最多就到云贵高原去训练,似乎很少听说过有去青藏高原训练。倒是近年来国家在田径领域实施“高原耐力开发计划”,希望能在高原上发掘更多的耐力好的运动员。
其实追问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个大概来了。就算是人种之间的差距,其实也是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造成的。格莱德维尔在他最畅销的《异类》(outlier)一书里就分析过为什么东亚的民族更加勤奋,是因为东亚的农耕文明讲究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非洲黑人,更多的是在和猛兽等自然环境作斗争,需要的不是勤奋。毫无疑问在讲究知识和学习的现代社会里,东亚人的勤奋会占据优势,但对于讲究原始野性美的体育,东亚人则相对缺乏竞争力。
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训练水平的提高,天赋或者人种的体质差距已经逐渐被科学加努力的训练所弥补。比如东非黑人的耐力好吧,也就到马拉松项目为止了,到100公里这个级别的冠军和世界纪录都是日本人的,因为日本人的意志力更强大。也许短跑项目对爆发力的天赋要求太高,我们可能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取得重大突破,虽然有苏炳添进入世锦赛百米决赛的奇迹,以及刘翔在更加依赖技术的跨栏项目的成功,但总的来说,从训练方法上还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能够动摇黑人运动员的优势。但是对于长跑项目,以马拉松和更长距离的长跑项目为例,这是一个纯粹的有氧运动,需要的是身体最大限度利用脂肪供能的能力,最新的一些训练方式已经越来越科学,包括从日常饮食就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强迫身体依靠分解脂肪来供能,训练时尽量避免无氧的成分,这些方式都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身体分解脂肪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不同人种的运动员依靠着越来越科学的先进训练方式,突破从前的极限。
day 45: 2016-08-14
关于体质(下)
如果说到了奥运会这样的顶级赛场上,存在一些天赋的差异是由于千百年来自然环境对基因的选择造成的。那么在普通人的层面上,差异完全只是因为文化引起。以前看过有人问为什么欧美妹子都不愿意跟中国的男生交往,有个华裔妹子就跳出来现身说法,分析其实根本的差异有两点,在她们的文化中更看重的一是人是否足够有趣,二是身材是否足够有型,而这两点,恰好是在中国长大之后再出国的高材生们相对比较欠缺的,所以欧美妹子其实并不排斥亚裔的面孔,只要你具备人家看重的这两点。我本人没有跟欧美妹子交往的经验,所以她说得对不对我没有发言权,不过关于身材有型这一点,完全就是因为文化的影响。欧美的男生大概15岁左右就会经常去健身房了,而中国的男生这个时候正是刻苦念书的关键时候,很少有人会在这上面花时间。所以后来人家的男生肌肉发达,而我们的男生都戴着厚厚的眼镜,这主要是文化的影响,而不是人种的差异。在美国目前的中学里,最受欢迎的都是橄榄球队的队员,而那种戴着厚厚眼镜的高智商学霸往往被妹子们嘲笑,包括影视作品里这样的形象也通常被塑造成反人类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是典型的反面角色,最终都会被身材有型的男主击败,拯救世界。
这是肌肉或者说力量方面的差异,至于技术上的差异,更是因为从小的练习导致。我们都感慨欧美的球员技术出色,尤其是球感令人赞叹,但是这种技术或者说球感是怎么样培养出来的?是因为人家的教练水平高,所以教得好吗?前曼联队长罗伊·基恩(Roy Keane)说过这样一句话
“I don’t believe skill was, or ever will be, the result of coaches. It is the result of a love affair between the child and the ball.”
翻译过来就是,我不相信技术是教练教出来的,技术是孩子和足球之间发生相恋的结果。这句话很有意思,如果我们知道欧美足球强国,小孩都是2岁左右就开始接触足球了,等他们开始正式训练之前,就已经在家里,院子里,街头,公园里踢了几千小时的球了,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人家的球感那么好了。一项调查发现,在巴西阿根廷这样的国家,球员往往在十三岁左右就已经完成了一万小时的积累,而在足球不发达的地区,球员要到快20岁才能完成一万小时的积累。如果你还不能领悟这之间的差别,就再看看前浙江男篮的美国外援钱德勒如何评价自己的中国队友
I noticed that a lot of our players didn’t have a good feel for the game. Their fundamentals were fine, but the stuff that comes naturally to people who have been playing since they were basically in diapers weren’t there.
我注意到我们队里的好些球员对比赛没有良好的感觉。他们的基本功尚可,但那种从穿着尿不湿就开始打球的人身上自然而然会体现出来的东西,在他们身上是看不到的。
人家穿着尿不湿就开始打球,而我们的球员从七八岁开始打球的就算早了,这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当我们看惯了NBA再回头看CBA,看惯了欧洲联赛再回头看中超,看到我们的球员带球停球总会觉得挺别扭的,这就是球感的差别,而这个差别跟基因和人种毫无关系,完全取决于谁更早更热爱打球,不管是足球还是篮球,还是任何需要技术的项目。2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遗传,但不是以基因的形式,当大人更加热爱运动时,他们的孩子显然就会更早接触到各种运动,更有可能热爱上体育,这种热爱也是可以通过家庭氛围的方式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所以中国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经济的腾飞,体育产业的兴旺,相信大众的体育基础也会越来越好,近年来中产阶级的跑步热就是一个例子,这里就不展开了。
-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又译作《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是西方文学中的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诞生于日内瓦湖畔,出自玛丽·雪莱之手。最初出版於1818年,較為普及的版本是1831年印行的第三版,屬於受到浪漫主義影響的哥特小说。後世有部份學者認為這部小說可視為恐怖小說或科幻小說的始祖。弗兰肯斯坦是故事中的瘋狂醫生,因為以科學的方式使死屍復活,所以中文版译作《科學怪人》。而那个人造人稱為「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
-
看一个关于王栋的讨论说,中国球员普遍开窍晚,30岁之后才踢明白。这个应该也跟积累有关,什么时候积累够了,什么时候就开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