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4)关于中国足球青训(下)
day 24: 2016-07-24
关于中国足球青训(下)
这一篇谈谈中国足球青训的未来。近年来中超联赛非常火爆,动不动就买几千万欧元身价的大牌,常有关注青训的球迷感慨,这些钱要是拿来做青训该多好。更多的球迷担心的是,现在的火爆只是因为商人们投领导所好,等领导换届,足球又会变得和以前一样无人问津,现在投入的青训成了烂尾楼。我对此的看法是,作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运动,足球本身的魅力就无法抵挡,即便是大家公认的像印度,美国这样看起来不怎么热衷于足球的国家,足球的开展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何况中国一直就不缺乏群众基础,只要能够保证联赛干干净净,不愁没人关注。况且现在不管是足协,还是俱乐部,都已经在踏踏实实搞青训,中国足球水平的上升是必然的,这都会进一步点燃球迷的热情,促进足球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经分析了,中国足协从2010年开始严查骨龄,青少年球员只能参加符合自己骨龄的年龄段比赛,从而杜绝了改年龄这一大毒瘤。改年龄这事为什么对青训伤害这么大呢?简单来说,那些真正有潜质的孩子被改年龄的超龄球员抢夺了本来属于他们的比赛机会,尤其是本来基础更好的大城市的孩子,因为改年龄不方便,只能选择退出,这对于本来基础就不好的中国足球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不光是足球,改年龄应该是成绩导向下中国体育的一大特色,我中学时在田径队,初中部去参加比赛的大多数是高一高二的学生,只有高三的学生才会放到高中部去比赛,像我这种从高一开始就在高中部参加比赛的基本上是凤毛麟角。要知道世青赛和亚青赛都不会查骨龄,中国足协这么做完全是自发的,牺牲了短期的成绩,但是绝对会营造出一个更公平的青训环境。
目前欧美的足球发达国家的青训主要是以俱乐部梯队的形式开展,这是建立在金字塔形的联赛体系基础上的。像联赛体系搞得最好的德国,除了全国性的三级职业联赛(德甲,德乙和德丙),下面还有半职业的分赛区的四级五级联赛,再到各州各县各区的六级七级八级业余联赛,最多的可以到十三级,总共有几万家俱乐部。每一个俱乐部,即便是业余俱乐部,也都会有自己的各级梯队。看过一篇介绍德国某村的业余俱乐部的文章《德国的一个普通的草根足球俱乐部》,里面详细介绍了该俱乐部的情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其是青少年梯队的建设让人叹为观止:
下面介绍它的梯队,也是会让中国球迷最震撼的。俱乐部的青训部门有14个年龄段的梯队,共计300余名孩子。分别是U19,U17, U16, U15, U14, U13, U11, U9, 和4支女足梯队,以及一个启蒙班。为此总共有超过30名教练员在俱乐部任职,他们负责这些孩子们的日常训练和比赛。这些人有的是政府职员,大学生,学校老师,工厂大叔
中国目前只有两级职业联赛(中超和中甲),中国足协要求所有职业俱乐部必须有至少4级梯队,分别是U19/U17/U15/U13,目前能保证梯队建设的球队并不多。除了一直在搞青训的鲁能和绿城,其他大多数俱乐部都是近几年才开始建设梯队,而且有些俱乐部是真的在建设自己的梯队,有的俱乐部只是在应付足协的要求。具体来说,恒大建了著名的恒大足校,具体情况随后会讲到,但是恒大足校从小孩子开始招生,只能满足U13梯队,所以恒大接收了广州城运队作为U19梯队,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挑选U17和U15两个年龄段的球员,不管怎么说,还是把四级梯队建设起来了。上海的球队也类似,上海上港收购了徐根宝的东亚,包括了一线队,预备队和U19梯队,然后U17以下是从上海幸运星整队买过来,上海幸运星的U19直接去了申花,成了申花的U19梯队。
除了俱乐部的青训梯队,有些城市的校园足球基础确实很好,大连就不说了,一个东北路小学就能走出好多国脚,广州也有后乐园小学这样的足球名校,北京有八一中学和人大附中,上海除了大名鼎鼎的崇明岛根宝基地,还有幸运星这样的扎根校园专注青训的俱乐部。值得一提的是,幸运星是前国脚申思和祁宏退役后创办的,虽然后来两人因为打假球入狱,但幸运星俱乐部却一直坚持了下来,成绩斐然,恒大曾经想花千万元购买幸运星的梯队,结果因为行政力量的介入没能成功,该梯队成为了上海申花的精英梯队。还有一个江苏珂缔缘俱乐部,是一个热爱足球的拖鞋厂老板出资与江苏海门县海南中学合作办的,该队在2014年的全国U12比赛中硬是力克恒大和鲁能U12,拿到了全国冠军,去年国少U13组队,珂缔缘也给国少队贡献了八名球员,而这只是一个县城的俱乐部而已。
总之,随着俱乐部的投入增大,青训梯队建设逐渐完备,加上这些基础好的地方青训,踢球的孩子数量越来越多,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但是真正可能让中国足球脆弱的青训基础产生质变的,一看恒大足校,二看教育部取代足协成为主导的校园足球的开展。
要说足校,鲁能足校从1999年成立以来,一直是中国青训的标杆。刚刚完成历史使命的93级国青队,和已经开始为下一届奥运会备战的97级国青队,鲁能的球员都是主力军。在中国足球最低谷的时候,也只有鲁能和绿城还在坚持青训,值得钦佩。但是就事论事的说,鲁能足校培养的球员,完美地反应出中国足球青训的毛病——重身体轻脑子,身体素质一个比一个好,但是踢球明显缺乏思路。以刘彬彬为代表,刚到一线队出场时惊为天人,速度奇快,但很快就显现出来踢球不动脑子的毛病,空有速度,传不出来球。所以鲁能足校号称为各级国家队提供了超过150名球员,但是这些球员连各年龄段的国内最高水平都没达到过,值得反思。相比之下,徐根宝搞青训选材的眼光就强多了,当年武磊因为身体太瘦弱,江苏队不要,徐根宝却一眼就看中了武磊,把他带到了崇明岛。即便这样,徐根宝还在不断反思自己,在把一线队预备队和U19卖给上港之后,拿着钱又去西班牙买了一家西乙俱乐部,希望借鸡生蛋,借西班牙的足球土壤帮助中国培养出更多的好苗子。
说完鲁能足校,再来看恒大足校。许家印一向是一个做事很高调的人,所以很容易引起争议。比如许家印在广州恒大刚升上中超时提出五年内拿到亚冠,被各种国内名宿嗤之以鼻,结果没到五年,恒大只用了三年就拿到了亚冠。2011年恒大与皇马合作,创办亚洲最大的万人足校,也被各种名宿喷,并冠以“圈养模式”。但就像恒大俱乐部一样,恒大足校也是在真金白银地投入做事,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只会作秀。鲁能也一直号称由外教带队,但就几个人,而且一会南斯拉夫,一会巴西,一会又葡萄牙,根本就没能把国外先进的青训理念带给中国的小球员。恒大从一开始就全权交给了皇马的西班牙教练,合同直接签了八年,皇马派了15个教练过来。每个年龄段的A队都由皇马青训教练每天带队训练,而对B队,皇马教练每周也会安排半天带队,并且制定统一的训练计划,指导中方教练执行。更重要的是,所有进入精英梯队的孩子,都是由西班牙教练挑选的,而他们挑选的原则则主要看脑子,而不是身体。这样下来的结果是,一开始的时候,恒大足校跟其他同龄球队比赛比较吃亏,身体明显不如对手,所以经常大比分输给像鲁能足校这样的对手,但到了第二年,恒大足校的孩子就能跟同样的对手踢得比分接近,然后第三年开始就能赢下对手了。不仅是成绩上的差距,恒大足校的孩子在比赛中表现出来踢得更聪明,更有创造力,这样的风格正好是中国青训所欠缺的。现在恒大足校最大的孩子也才16岁,下结论恒大足校一定能成功还为时尚早,但是他们的尝试值得肯定。
恒大足校的训练也是跟国际接轨的,每周4次足球训练,每次一个半小时,外加周六的一场校内联赛。前面也分析过,小球员需要大量的比赛来纠正和提高在比赛中的技术能力,恒大足校的规模也可以保证校内就能提供足够数量的比赛可以踢。除了足球理念的不同,恒大足校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非常重视文化课,这也让他们的小球员跟以往的专业球员很不一样。前面的文章分析过,因为需要在学习和足球中二选一,稍微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孩子多半会放弃足球,而在恒大足校,这并不是问题。相反,如果考试不及格,孩子们甚至会被要求停训补课。以前和现在的职业球员经常被人诟病素质低,不断刷新大家的底线,这种现象有望在以后得到纠正。
光靠恒大足校鲁能足校等或者俱乐部梯队还是解决不了中国足球青训人口基数少的根本问题,所以从2009年开始的校园足球计划被寄予厚望。中国短期内不太可能建立起来像德国那样的金字塔结构的联赛体系,所以校园足球显得尤为关键。以前的校园足球都是足协或者体委在负责,这只能是隔靴搔痒,因为制定各级学校政策导向的是教育部,因此现在的校园足球是由教育部来主导,可见一斑。看看去年的国务院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里怎么说的
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各地中小学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大学时比重。以扶持特色带动普及,对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中小学重点扶持,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现有5000多所基础上,2020年达到2万所,2025年达到5万所,其中开展女子足球的学校占一定比例。完善保险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提升校园足球安全保障水平,解除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后顾之忧。
对于2015年已经开展校园足球的5000所学校,我们可以大概算一下。小学有6个年级,就算不能每个年级都有校队的话,至少也会每两个年级建一只球队,这样一个学校至少有三只以上的球队,100名左右的小球员能够参加训练,5000所学校的话就算50万人。按照国务院的总体方案,到了2025年,开展校园足球的学校要达到5万所,也就是至少有500万的足球人口。虽然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很多很好的计划,最后执行起来都会变了味道,但教育部也是在真金白银地投钱做这件事,而且由大学牵头,使得优秀的中学生球员有机会以球员身份进入大学,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改变。以内蒙古为例,新华社的文章《内蒙古校园足球联盟覆盖全区》里说到
自2014年内蒙古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首个足球改革试点省区以来,内蒙古开始探索成立由高校牵头,多所高中、初中、小学共同组成的校园足球联盟,逐步形成以高校为龙头的大中小学“一条龙”足球梯队建设和运行机制,以点带面推进校园足球普及。2015年,由内蒙古科技大学牵头的西部足球联盟、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牵头的中部足球联盟相继成立。新成立的东部足球联盟,由内蒙古民族大学牵头。
中国教育报的文章《内蒙古校园足球改革:从“0”到“1”的破门》里更是报道内蒙投入了超过10亿元用于校园足球。
数说内蒙古校园足球
613所: 2015年内蒙古遴选申报并扶持建设了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
8312场次: 2015年,全区四级杯赛和四级联赛达到8312场次,参赛队伍达到3583队次,参赛运动员达到62942人次。
14.25亿元: 2015年自治区本级财政直接用于足球事业改革发展的约14.25亿元,其中近10.3亿元用于校园足球。
如果这些钱不都被贪污了的话,多多少少还是能做点事情的。这还只是被称为足球沙漠的内蒙古,那些本来就有校园足球基础的地方,一旦这样投入资金开展起来只会更加活跃。一旦中国真的拥有500万的足球人口,很多事情都会是水到渠成的,这点毋庸置疑。而这么多从小踢球长大的孩子自己当了父母,他们的孩子又会有更多的机会更早接触到足球,所以从长远看,中国足球的未来会越来越好,我们有理由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