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3)关于中国足球青训(中)
day 23: 2016-07-23
关于中国足球青训(中)
中国青训的问题出在哪里,相信每个关心国足的球迷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这里简单归纳一下。足球跟其他运动项目最大的不同就是,足球是一个集体运动,而且是那种整体和团队的力量要远大于个人因素的项目。后者说的是相对于跟篮球这样的集体项目,一两个巨星可能就能决定胜负,而足球这方面则没那么突出,即便是梅西,也必须依赖于全队的发挥,个人英雄主义在足球比赛中远不如团队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德国队这种没有突出巨星的球队成绩更好的原因。
强调这个是为了解释为什么中国成绩辉煌的奥运金牌战略为什么不能帮助足球腾飞。首先中国的奥运会金牌大部分是出在一些像举重跳水这样的冷门项目,竞争不算激烈,所以中国的举国体制优势非常明显。并且这些项目大多数是个人项目,只要遇到一些好苗子重点培养后成才的几率就很高,国内条件不行就送到国外,比如游泳主要是靠的澳大利亚的教练。这些项目多半可以通过闭门造车的训练方式来培养精英运动员,而对于需要身体接触的集体项目这样做则行不通。中国足球运动员的静态技术都还不错,但是一到比赛中,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下就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有意义的技术都是在比赛和对抗中练出来的,多打比赛非常重要,所以找十一个好苗子关起门来训练是没有意义的,他们需要大量的比赛来磨练自己的技术。那么比赛跟谁踢,跟成年人踢显然没有意义,只能是跟年龄差不多,水平差不多的球队踢才有价值,这就需要每个年龄段都有很多球队,才可能提供足够的比赛。
另外一个原因是,足球的成才因素非常复杂,可以说比任何一个项目都复杂。打个比方,个子矮了肯定没法去打篮球,个子高了也肯定没法去练体操,但足球虽然不是说什么样的身材的人都可以参加,比如2米以上1米65以下的就非常少见,但这个身高范围已经是所有项目中最大的了,应该说只要是正常人的身高范围都没有限制。像篮球选材很多时候就是凭身高,足球则不行。事实上篮球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也不是那么好使,有一段时间中国男篮各种高中锋,姚明王治郅巴特尔易建联,号称中国长城,却找不到一个能把球传给他们的后卫。足球不光是看身体或者技术,更重要的是脑子,足球归根到底其实是一项脑力运动,一场比赛下来,最累的应该是脑子而不是身体。所以在足球场上可以看到类似因扎吉这种身体不好,技术也不是那么出色的球星大放异彩。这么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足球的选材条件异常复杂,没有任何人可以判断一个小球员未来能达到什么高度,只能通过金字塔的逐渐淘汰挑选出精英球员。这就是为什么青训这么强调参加人数的原因。
所以那些欧美的足球顶级强国,巴西阿根廷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对足球的热爱,对足球的理解都差不多,最后决定成绩好坏的变成了人口基数。这也是人口最多的巴西(2亿)和德国(8000万)的实力最强,成绩最稳定的原因。而中国虽然有14亿人口,但参与到足球的人数还不如越南,更别说日韩了,前两年的一个数据
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不足7000人,分别只有日本(60万人)和西班牙(65万人)青少年球员人数的1.4%和1%;注册职业球员为8000人,甚至只是越南(5万人)的16%
一般来说,小孩开始踢球不能晚于9岁,所以93级的孩子开始踢球的时候2002年,正是中国足球假球黑哨最猖獗的时候,直接导致踢球的孩子数量锐减,下面的资料略供参考
有权威资料表明,目前国内93后青少年球员约7000人,整理出来的5802人中93年630人、94年130人、95年495人、96年90人、97年1258人、98年618人、99年1233人、00年764人、01年584人。
这就是中国青训差的最直接原因:足球人口太少,所以动不动就会遇见国青国少组队时,全国只有几十个人可供挑选。大家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偶数年的人数明显少于奇数年,这其实也跟我下面要讲到的一个问题有关,就是中国青训急功近利,过于看重成绩。
看重成绩这个是个体制问题,不过不见得都是坏事。至少在目前的国情下,有一个评价标准还是好过于完全没有,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普遍认为高考虽然诸多问题,但至少还是相对公平的。对一些可以短期出成效的事情,这种机制还是非常有成效的,但一旦遇到一些见效期长于官员任职期的事情,基本上就很难有人去做了。对于足球青训来说,上级说了,我们要重视,然后各级地方足协就会问,如何考核青训的成绩?成绩无非就是青年队的名次,入选国青队的人数等等。在中国的奥运战略体系下,奥运会是最重要的,而奥运会的足球项目是U23(23岁以下),所以你会发现我们的青训人数也是随着奥运会的4年周期在变化,奥运适龄年份的人数明显超出其他年份,比如对应2000年奥运会的1977年龄段,对应2008年奥运会的1985年龄段。除开奥运会,国际足联的U20世青赛是两年一届,在奇数年举办,所以奇数年的球员人数又明显多于偶数年。这里的一个问题是,其实每一年的孩子数量大致差不多,踢球的人数也应该差不多,但为什么在中国导致这么大的差异?原因就是改年龄,我们来看具体的细节。
因为青年比赛是两年一届,所以青少年的球队也是按两年一届来组队,对于快成年的孩子来说,这样做没有太大问题,比如梅西17岁就参加了U20的比赛,阿圭罗参加2005年世青赛的时候甚至才16岁。但是对于更小的年龄段,别说差一岁了,就算是同一年的,大几个月也会有明显的优势。我们拿93年龄段举例,在93-94的两年段球队里,94年的孩子明显吃亏,踢不过93年的孩子,这样的话他们上场比赛的机会就明显比93级的孩子少,前面说了,青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比赛,没有足够的比赛,小孩是很难成长的。所以94年的孩子为了有更多机会,会把自己的年龄改到95,这样在95-96年龄段的球队里,他们当然有年龄优势了。这就是为什么奇数年的球员明显比偶数年多的原因了,因为U20世青赛是在奇数年举办,而亚青赛,国内的全运会的年龄区间,都是跟世青赛接轨的。
接着上面说,94级因为拼不过93级,改小一岁就变成95年的,那么在95-96年龄段,因为94级的加入,95级的又拼不过了,他们要改年龄就得改到97年去了……所以最后不管是奇数年出生的球员还是偶数年出生的球员,都被逼得改年龄。如果这只是为了让孩子有点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比赛上场机会,还可以理解。那么教练和官员们为了全队的成绩更好,大范围地纵容甚至唆使球员改年龄,这就是中国足球的一大毒瘤了。这也是为什么前些年中国的青年队比赛成绩还不错,但一到国家队层面就不行的原因之一吧。这方面最典型的要属李华筠,这名以速度见长的国青队边锋在1983年世青赛后和巴斯滕,罗马里奥等人一起被评为六大希望之星,结果在1988年巴斯滕刚刚开始大放异彩帮助荷兰夺得欧洲杯的时候,李华筠就退役了,那时他才25岁,而同一期的罗马里奥更是到了1994年世界杯才带领巴西队夺冠。后来据说(这种事也只能据说了),李华筠改小了7岁去参加的世青赛,改7岁,我能说这得多丧心病狂吗?这种例子太多太多,沈祥福带领的超白金一代81级国青,在香港的四国赛上赢了巴西和阿根廷,球迷们都记得曲波的进球在2001年U20世青赛上也险些把最后夺冠的阿根廷队逼入绝境,然后队长高明在2009年27岁就退役了。最近的一个例子是93级国青队的队长王彤,在参加U23亚洲杯之前被揭发他其实是92年出生的。最讽刺的是看到一篇李华筠后来的访谈,李华筠说他最后悔的事情是没给儿子改年龄。
2010年47岁的李华筠有一个20岁的儿子,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按理说李华筠的儿子目前正是应该出来踢球的大好年纪,说起儿子,李华筠一脸的遗憾,他语出惊人,“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给儿子改年龄,结果他一路吃亏……”“今年只能让他去读大学算了。”李华筠说。
李华筠的儿子,曾在大连实德二队,绿城青年队,亚泰青年队待过,由于一直没有随大流将年龄改小,因此,在改年龄成风的足坛中,的确是吃了不少亏,。“我儿身高1.82米,速度和身体条件都不错,现在就是参赛太少。球员要成长要踢出来,一定要多参加比赛,别说我儿在梯队,就算在一线队,一年又能打几场比赛?你看,我在英国考察时,英超球队一年至少能打五六十场,咱们也就人家一半吧。说到底,还是体制有问题,你就说现在足球体制改革,反倒把最好的东西改没了,原来我们都在体校训练,现在都搞足球学校了。足球是穷人的运动啊,穷人哪拿得出来那么多钱给孩子进足球学校?到巴西看看就知道了,满大街,还有沙滩上,都是小孩子在踢球,这是个气氛。咱们这边,不管孩子多大,上来就教战术,小孩子教战术,天性就束缚了对吧?”
一般来说在一些大城市户籍的管理还比较严格,改年龄需要去公安部门,不是很容易,但在一些小地方就容易很多。其实在大城市的孩子有机会从更小的年龄开始踢球,基础和营养等各方面都更适合踢球,但是因为改年龄的风气,这些孩子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中国足协也终于认识到改年龄的危害,从2010年开始,中国足协开始严查骨龄,骨龄不合格者一律不能参加该级别的比赛。但是这种改变对于已经过了训练关键期的孩子,已经晚了,所以要看到效果还得等几年。而最近这几年,超龄球员不能参赛,是导致青年队比赛成绩直线下降的重要原因,不见得是坏事。而且,对于青年比赛,本来就是为了培养潜在的球星,不应过分看重成绩而忽视内容。比如今年折戟U16亚少赛预选赛的国少队,虽然破纪录的第一次没能参加亚少赛的正赛,因为主教练里克林克挑选的队员的标准是脑子而不是身体,所以球队身体很吃亏,但是球队在比赛中还是能看出来有内容的。至于输给韩国国少队,需要说明的,青年队改年龄这种事咱们的邻居干得比咱们多得多,郝海东就曾说过,跟他参加同一届青年比赛的韩国队员,后来早就不知道去干什么了。
除了严查骨龄,中国足协最近也开始正式按照单年段组队,这样在偶数年出生的球员就不用以小打大了。这两件事比较容易解决,但别的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就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比如说过早的三集中。三集中是中国体育举国体制下的一个典型特征,指的是集中住宿,集中学习,集中训练,表面上是三集中,实际上是三脱离,脱离家庭,脱离学校,脱离社会。集中学习其实就是集中不学习,因为离开正常学校了,在专业队里谁会管你看不看书,学习成绩如何?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但凡学习成绩还不错的队员,不得不在足球和学习中二选一,而通常他们的选择都是学习,而不是足球。原因也很容易理解,毕竟之前中国足球的大环境非常差,而且在那么小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能不能走到职业球员这一步,中间的变数太大,如果过早放弃学习,一旦不能成为职业球员,连个谋生的一技之长都没有。所以最后选择专业足球道路的,都是那些学习早就跟不上的孩子,但凡成绩好一点的孩子,多半都会放弃。
所以大家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专业足球运动员总被诟病素质差,文化程度低。我不是说学习成绩好素质就一定高,但是但凡脑子还不算太笨的孩子,不至于早早的就跟不上学校的教育了。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青训教练出于自身水平太差也好,还是出于急于出成绩的考虑,在挑选足球苗子的时候,更看重的是身体,其次是技术,最后才是脑子。到了职业足球的层面,这三者缺一不可,不能有明显的短板,但对于青少年阶段,首先身体远远没发育完全,然后技术也是可以练出来的,唯独脑子,就算不是天赋,也跟关键期的发展有关,在青训阶段能成长的空间相对有限。所以国外的青少年教练选材的时候最看重的恰恰是脑子,然后到了年龄大一点,选拔一些技术更好的,最好在进入职业足球阶段时,把身体素质好的选出来。而国内则正好相反,先看身体,因为在青少年比赛中身体的优势非常大,完全可以碾压那些身体差一点的对手。这样一来,很多发育偏慢但脑子好使的孩子一开始就被淘汰了,剩下的身体还跟得上,脑子也好使的孩子,在三集中的阶段也不得不放弃足球,最后我们培养出来的运动员会是个啥情况,大家都看到了,缺乏脑子,缺乏灵气,缺乏创造力,空有身体或者速度。
上面说的这些如果还只是因为急功近利,水平差点的话,那么更恶劣的就是行贿教练才能获得上场机会,这大概是中国足坛独一无二的毒瘤了吧。青训本来就是一个层层选拔层层淘汰的体制,所以健全的青训都是金字塔结构。因为前面分析的这些原因,中国的基础已经很差很差了,然后一些青年队教练利欲熏心,在选拔队员时收黑钱,不塞钱不让上场或者入队。所以好多最后当上职业球员的,从小没少给教练送钱,等他们踢上职业足球了,当然想着多赚钱,什么假球赌球自然就少不了。
以上这些七七八八说了个大概,但唯独没说到的就是我们的球员训练不用功的问题。经常有段子说找一些死囚犯去训练,输了球就枪毙,保证世界杯能出线。这都是完全不懂足球的人才会想出来的点子,事实上是,我们的球员训练得比谁都刻苦,至少在时间上。刻苦本来就是中国体育最不缺的东西,足球也不例外。那些足球强国的青训也好,国家队训练也好,一天也就练一个半小时,因为比赛就是90分钟嘛,所以比长时间训练更重要的是,训练的强度。如果好好科学地设计训练,保证训练的强度,一个半小时足够了,而适应了这种强度,打比赛也不会有问题。反而是那种不科学的长时间训练,因为时间长,所以首先就没法保证强度,也没有办法保证球员这么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我们的队员经常会在比赛中走神然后犯下低级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平时训练就经常开小差。对于小孩,过长时间的训练会减少他们对足球的兴趣,也会耽误他们正常的学习。最近这些年中国请了不少国外高水平的教练,包括恒大足球请的皇马青训教练,青岛黄海与巴萨合作,请来巴萨的青训教练,他们的训练都是每天一个半小时,反而是我们自己的教练,动不动就一天两练甚至三练,水平并没有练得比人家好。比刻苦更重要的是科学的训练,这恰恰是中国足球青训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