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5

圈子与兴奋点

几年前听一个师弟聊起他对圈子的理解,大意是导师和他带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圈子的,相互之间会抱团,这里说的是搞科研的人,但其他行业都是如此。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类似的传统,同乡就不说了,连同一年考上进士做官的,称为同年,也会相互提携,这在官场上非常重要,所以定期会有同年会这样的活动来联络感情。现在到了互联网时代,朋友圈盛行,原先说的圈子可以完美地成为朋友圈的一个子圈(类似群与子群的概念),还会有一些平行的子圈,比如亲友圈,同学圈。

今天之所以想起来谈一下有关圈子的事,是因为突然意识到,自己本来应该在的这些圈子,没有什么让自己可以兴奋的东西。比如在搞科研的这个圈子里,有人做出了很突出的成果或者发了Nature或Science一类的大文章,总会让人关注,即便不是自己做出来的,毕竟这是所有做科研的人追求的东西。姑且不去分析发了大文章是不是一定就是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反正看起来大家更关心的是前者的影响因子而非后者的意义。我发现这个圈子的人,一听到发表了Nature或者Science,就会两眼发光,跟打了鸡血一样。即便是那些已经确定以后不会继续做科研的人,也是如此,更何况自己还正在为Nature/Science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的人。

本来想说自己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完全兴奋不起来了。但仔细想想,其实还真不是,在这个领域,不管是谁,能让他兴奋的是某种突破能够或多或少的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就算再没有应用前景的东西,至少可以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某种看法。当我自己在做的事情有可能改变什么的时候,我也会兴奋,这本来就是正常做科研的人的初衷。不排除有人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但因为我本人一直在一个至少中国最高水平的圈子里,所以这种现象不常见。但我的第一份工作要经常跟这个领域里各种层次的人打交道,所以混饭吃的也见了不少。

所以我现在已经兴奋不起来,是因为觉得自己想做的事已经没法像曾经那样能够改变什么了,或者说改变得很有限,不值得自己付出那么多的努力去做。说到这里,其实又值得商榷了,因为每个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其实很不一致的,比如对待同一件事,有的人就觉得不值得去做,而有的人则觉得很值得去做,取决于他们的兴趣,背景和眼光。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的想法已经来回来去变了好几次,不同的观点在我脑子里激烈的交锋,试图说服对方。必须承认的是,不同的领域本来让人兴奋的程度就是不同的,如果让你从上帝视角去看看全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什么事情能让人最激动最兴奋,显然科研要排到非常非常靠后了,这个领域里更多的是需要踏踏实实的做很多对世界上多数人来说都是枯燥无聊乏味的实验工作,才有可能得到一点点让人稍微有点兴奋的结果。但其实每个领域都是如此,没有什么领域里天天都能一直兴奋下去的,为了得到让人兴奋的结果,每个人都必须踏踏实实做很多不那么兴奋的事情。即便是那些能让多数人兴奋不已的演出或者比赛,艺术家和运动员们也都逃不出一万小时理论的束缚。所以,这也不是兴奋程度或者说兴奋阈值的问题,最终还是落脚到每个人的兴奋点上。

对我而言,即便是读书最用功的中学时代,对学习成绩的兴奋程度也远不如对体育的兴奋。或许是因为体育先于学习让我体会到了巅峰的感觉,或者是自己天性里就是喜欢,当然这个是站不住脚的,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都自我分析过了,在小学时因为以为自己体育不行,所以从来没有对体育真正感兴趣过。只能这么解释,在中学阶段,体育是最早也是带给我最多正反馈的事情,这里的正反馈已经不需要别人的赞美什么的了,冠军和成绩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所以最后更多的人的感觉是,没想到作为体育尖子的我学习还那么好,而不会是没想到作为学习尖子的我,体育还那么好。

不去纠结浪费了那么多时间,既然这个领域已经无法让我兴奋,就去做一些能让我兴奋的事情。我会熬夜看一篇介绍中国校园足球现状的长文,为前景而兴奋,那就投入去做好了。这个领域的门槛并不高,而且水平也差强人意,那就跨进去好了,对我来说其实不算很大的跨界,只不过是重新回到当初没有选择的道路上而已。说了半天,其实“找到你的兴奋点”跟“follow your heart”就是一回事。码了近2000字的废话,也是服了自己。不过如果不是逼着自己写出来,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想明白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