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0)思考的习惯
day 10: 2016-07-10
思考的习惯
2016-07-11 (补昨天)
假期结束,开始正常上班了,事虽然多起来了,但这并不是我没有按时完成写作计划的理由。这才第二个星期,已经开始为每天写什么而发愁,这也是我为什么不着急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的原因,还不能保证稳定的输出内容,谈技巧都是白搭。不知道写什么的原因是没有思考,因为写作是思考的延伸,没有思考就无法写作,我的每日写作计划其实也是为了逼自己持续思考,不料才第二个星期就已经这么困难了,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思考习惯。
关于思考的习惯,大前研一有一本书《思考的技术》里有介绍自己的一些方法,大前研一是当代日本最负盛名的思想家,他在书里讲自己每天上下班在地铁上就会随意寻找一个题目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此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因为大前研一最早是在麦肯锡这样的咨询公司上班,工作内容涉及到各行各业的事情,所以很容易找到可以切入进行思考的题目。但即便这样,真正有意义的思考是建立在了解足够事实的基础上的1,没有事实依据,凭空思考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只有事实,有价值的思考能够将不同的事实联系起来,找出貌似不同的事物之间相通的地方,或是貌似相同的事物之间不同的地方。所以,输出又回到了输入的问题,只不过高质量的输入,必须分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又是观点。
既然思考离不开事实,事实又如何而来?一则阅读,二则体验。所以很多不错的文章,要么是读到一个有趣的事实,要么是作家自己经历了什么事。但是,真正好的文章,不是单纯的列出事实,而是能够将这一事件跟其他事情联系起来,提炼出一些更底层的思想框架,然后还能够用这个框架去解决别的问题。所以对于好文章,事实与思考是相辅相成,事实引起思考,而思考能将更多的事实结合起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缺乏事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很多很多事实,虽然未必都是正确的,但在我们能够将这些不同的事实联系在一起之前,它们都是孤立的存在。
具体来说,对于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应该先耐心地了解足够多的事实,这样才能进行真正有意义的思考。这里举一个自己的反例,在读完《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Stories of Personal Triumph from the Frontiers of Brain Science》一书后,我对脑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个领域,尤其是心理学科,因为跟我们每个人的体验的息息相关,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而理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设计有意义的实验去验证它。我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凭着自己就读了一本书,就开始试图用自己的框架去解释关键期的原理,但后来才发现,跟关键期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突触剪切(synaptic pruning),这本书并没有提到过,所以我的解释就算不能说错误,也是非常肤浅的。
而对于已经熟知的领域,则需要持续的的反复的理解和深入思考,这是我们从新手变成专家必须经过的道路。对此我也曾经有过一段有趣的经历,在学习晶体学的倒易空间概念时,我知道倒易空间的结构因子和正空间的电子密度是傅里叶变换的关系,但是结构因子是复函数(因为有相位),而电子密度是实函数,我就没想明白,复函数的傅里叶变换也是复函数,那怎么保证得到实函数的电子密度,这从数学上说不通啊。当然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当时就是没想通,于是我脑子里总在想这个问题,正好暑假全家一起去北戴河玩,我在火车上晕晕乎乎快睡着了,但脑子里却还在想着那个问题,就在这种半睡半醒的状态下,我突然一下想通了。Friedel定律不就是讲的这个事情吗,因为电子密度是实函数,所以结构因子必须是中心对称的,才能够保证电子密度是实函数,所以我们在傅里叶变换的过程中强行让结构因子中心对称(计算时只考虑hkl,默认-h-k-l的强度跟hkl相等),因此傅里叶变换之后当然就会得到一个实函数。这其实也说明我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联系,没有主动将Friedel定律跟我思考的问题联系起来,但总归我通过自己的持续思考找到了答案。更奇妙的是,我是在潜意识状态下思考出来的,如果不是脑子里总在想着这个问题,是不可能在潜意识状态下还继续思考的。所以我们的梦境其实也是反映了一些我们平时总在思考的事情,比如我们一直在努力学英语的话,就很有可能做梦的时候也在说英语。
弄清了事实与思考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一方面积累事实,另一方面通过思考找到事实之间的联系,这就是思考的习惯。虽然还是没能帮助我解答如何才能完成每天的写作计划,但至少完成了昨天的写作计划,今天的计划还得继续头痛一阵,希望不要拖到明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