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7)通往卓越的道路
day 7: 2016-07-07
通往卓越的道路
昨天的文章里提到,我们每个人真正的起跑线是从我们找到自己热爱并且全心投入进去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我的人生还没真正开始。起跑后那种感觉应该是,每天早上一睁眼,就能感到一种欣喜,因为新的一天开始了,又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一种迫不及待的想要投入到生活中去,而不是一想到今天又要上班,烦都烦死了。所以在这种状态下,不需要外在的力量去逼迫你做什么事,而是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就像我在day1里说的那样,老子就喜欢xx,老子就天天xx,老子还衣食无忧,第三句其实也很容易理解,这么热爱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想做得不好都难,而什么事一旦真正做好了,都会衣食无忧,即便是像打电游这样公认的让很多家长头痛的事情,也是如此,现在电子竞技行业已经很发达,甚至可以通过打电游挣大钱,只要你真的打得足够好。今天想谈一谈起跑以后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地方。
第一点是不要过多的呆在自己的舒适区,这是持续进步最大的敌人。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将知识比喻为一个圆,圆周内是你所知道的,圆周外是你所不知道的。一个人所知越多,他的圆就越大,圆周所接触到的未知就越多。后来有人借用这个概念,并进一步细化,把你知道的或者已经掌握的东西画一个圆,叫舒适区,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呆在舒适区里,做自己熟悉的事情都能够得心应手。在舒适区圆周外面再画一个直径更大的同心圆,圆外面是我们完全不知道的东西,叫恐慌区,谁也不愿意呆在恐慌区里,那是完全未知的东西。真正关键的是两个同心圆中间的区域,是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但是还未能掌握的东西,叫做学习区。恐慌区因为完全未知,只有当第一个圆周扩大到一定范围之后,才可能接触到这部分,就像芝诺说的那样,而学习区则是已经接触到的未知部分,我们的进步靠的就是一步步把学习区变成舒适区,扩大我们的已知圆周。1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一步,尤其是学习一个新东西的时候,但最后每个人能达到的高度不同,就是因为他们对待学习区的态度不同。举个例子,有研究表明,一流的花样滑冰运动员跟二三流的运动员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一流运动员更愿意在平时训练中去练习一些超过自己目前水平的难度动作,而其他运动员则更喜欢练习一些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动作,久而久之,这就会导致他们的差距。
再举个熟悉一点的例子,每个司机都经历过学车的经历,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开车,尽管开车并不是多难的事情。而学会之后,或者拿到驾照自己开始开车之后,再过几年,每个人的水平却明显有高有低,并且这个水平高低并不是取决于开车的时间,我周围就有开车时间不长的人开得比开车十几年的老司机好的例子,就是因为他经常会去开一些路况非常复杂的道路,这显然比天天在路况简单的道路上开车的司机进步快。当然开车去什么地方,很多时候倒不见得一定是有意或者无意,也有可能就是司机必须要面对而已。但这个道理是相通的,只有那些不断面对更难路况的司机,水平才会持续进步,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得不在学习区里挣扎。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专门针对自己觉得难的地方,或者自己的弱点去练习。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也是提高的唯一方式。比如我们去打网球,发现自己的反手容易失误,但如果我们就这么天天继续打着玩,或者参加比赛,可能过了十年我们的反手还是不行。而如果我们让教练专门针对我们的反手进行练习,先给我们一些简单的反手球打,然后逐渐增大难度,这样下来可能两个小时我们的反手就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这种专项练习明显不如打着玩那么有意思,甚至比较痛苦,所以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逃避而躲在舒适区里。于是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一项工作,做了一辈子,水平只是在最初从不会到会的时候有一个进步的过程,然后就是几十年的平台期,直到退休为止。
第二点比较容易被忽视,就是休息。这里不得不提最著名的西柏林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手研究了,这个研究是近年来很火的一万小时理论的来源所在,研究者把西柏林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手,按照水平分为精英组(世界级水平),优秀组(水平比精英组略差)和普通组(只能去当音乐老师),然后统计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两个数据有显著差异,一个是练习的时间,精英组无一例外都达到一万小时,是普通组的好几倍,而另一个有显著差异的数据是睡眠时间。精英组的睡眠时间更多,这是因为他们练习更多,而这种练习又是非常让人痛苦和疲劳的,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恢复。他们不光是晚上睡得更多,而且基本上都会在中午小憩一会,这样下午时的精神状态会更好,练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需要指出来的是,恢复其实是反应身体机能的一种能力,也是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的提高的。我读过一个在专业队训练游泳的人写的文章,讲他们每天训练上午一万米,下午一万米,一般人上午还行,但到了下午就根本吃不消了,但有的队员却能够中午午睡之后,完全消除上午的疲劳,保证下午的训练能够正常完成。这里有一些天赋的东西,比如有些人的睡眠质量就是比一般人好,但以我的经验,更多的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来提高的,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中学一直在田径队训练,队里有一个队员训练非常刻苦,明显比其他队员用功,但是成绩却不理想,后来他告诉我是因为他每次训练完了,没有可以放松肌肉,反而导致肌肉的爆发力减弱。在《Art of Learning》一书里,作者也提到过在美国有一个针对精英运动员的研究中心,里面会通过HITT(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来帮助运动员提高快速恢复的能力。
这两点,一个是关于心理,一个是关于生理,都是在通往卓越的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
-
其实人家用了三个同心圆:Noel Tichy,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 and former chief of General Electric’s famous Crotonvill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center, illustrates the point by drawing three concentric circles. He labels the inner circle “comfort zone,” the middle one “learning zone,” and the outer one “panic zone.” Only by choosing activities in the learning zone can one make progress. That’s the location of skills and abilities that are just out of reach. We can never make progress in the comfort zone because those are the activities we can already do easily, while panic-zone activities are so hard that we don’t even know how to approach th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