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6: 2016-07-06

关于起跑线

为人父母之后,多少都会有些焦虑。总的来说,我的基本态度是,与其逼着娃去努力学习,还不如自己努力工作挣钱,然后就算娃以后不是那么优秀,也能保证生活品质。这个想法背后的逻辑是,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所以要想娃努力,首先就得自己努力,娃才能从我们身上学到努力。自己天天麻将肥皂剧,然后逼着娃去用功学习,这种事反正我是做不出来的。所以,我必须努力,至于娃以后努力不努力,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能够控制或者是强迫的。我当然希望孩子也能学会努力,学会通过努力去做成一件事,明白只要努力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是比起学会努力,我更希望她能够点燃心中的热爱。

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有过很多努力的时候,但是现在想来,我的努力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恐惧,而非热爱。比如在我前几天的文章里提到过,在我人生中第一次面对重大的考试——小升初,是出于害怕去了非重点中学继续遭受霸凌,才比较努力地复习。然后第二次是高考,这个就不用多说了,班主任对我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们县城是个穷山恶水,要啥没啥,留下来这辈子都毁了,所以高考是我们唯一的出路,blabla,后来看过一部名为《高考》的纪录片,讲的是福建某个中学,他们的班主任说的话如出一辙,恨不得一个字不差。第三次是考研,这个压力没那么大,但主要也是害怕自己还没有真正准备好进入社会,还是再躲进象牙塔多呆几年吧。工作之后最努力的是第一份工作,努力的原因也是害怕业绩不好被老板开除。所以我的大部分努力,是出于一种对不努力可能导致的坏结果的恐惧心理,唯一的例外,就算是中学那几年在田径队的集训,训练最痛苦的阶段,连上厕所都需要人搀扶着,但对我来说,却总有一种难得的喜悦。有一次同座问我,花了那么大的功夫,得到了那么一点点荣耀,是不是值得,忘了当时是怎么回答他的了,但现在想想,幸好人生中有这段经历,才让我觉得自己有一段值得铭记的热血燃烧的青春岁月。当时田径队里一起训练的大多数人,是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甚至不太好的,希望能够考上师范大学的体育专业,因为这个对高考成绩的要求很低,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最后也基本上去当了体育老师,所以对他们来说,练体育也是因为被逼无奈吧,也有少数人成绩还可以,希望能够体育达到国家运动员标准,获得高考加分。当对于我来说,我去练体育,就是出于热爱,我甚至一度准备去报考北京体育大学,但是被班主任训斥了一番,无奈打消了念头。在那个小县城,学体育学音乐学美术都是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不得不去做的事,其实不只是小县城如此了,后来上了大学,对面的宿舍就住着体育系的学生,即便是全国最好的师范大学的体育系,给我的感觉仍然是飞扬跋扈和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打个比方体育系的学生英语不要求过四级,所以我也不知道没去读体育专业对我来说是好事是坏事。最后高考我也没按班主任期望的那样报考北大,后来才知道这快成了他人生最大的遗憾之一,尤其是我的分数是可以上的,因为在我们小县城,如果他的学生能考上北大或者清华,估计他至少可以当上我们中学的校长。

扯远了,我想说的是,其实努力至少分两种,一种是因为害怕,就像我努力复习不是因为喜欢复习,而是因为害怕不好好复习就考不上;另一种是因为热爱,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的动机都可能不一样,就像我是因为热爱体育才去练体育,而别人则只是为了谋一条生路才去练一样。所以对于孩子,我喜欢她能够因为热爱而去努力,而不是因为害怕。不管我的努力出于什么原因,但希望能够因为我曾经的努力,使得她不用再为害怕而去努力做一件事,剩下的,就是等她什么时候真正热爱上一件事。现在看来,我家老大表面上还挺不错,六岁的她没学过拼音但已经会识字,可以自己看全文字的书了,得益于我喜欢看书,她说不上热爱但也挺愿意看书的。她练了半年多小提琴,比同龄的孩子投入练习的时间更多,自然也拉得更好一些。不到六岁就学会游泳了,现在蛙泳已经可以连续游一千米,这是大多数即便会游泳的成年人也不见得能够做到的。别的就不提了,因为我也不希望她什么都会,毕竟每个人精力有限,抓住一些重点就很好了。阅读是我最看重的,我也经常跟她说阅读决定了每个人人生的上限;体育是我的最爱,相信她以后体育也不会差,但毕竟不是男孩子,估计很难对体育产生我那样的狂热;音乐方面也无所谓,喜欢就学,不喜欢也没关系,也是因为女孩子,要男孩光体育就够他玩的了,估计不会有功夫来学乐器。

但是现在的问题就是,到目前为止她还没有对任何事情有真正的热爱,很多事情都是父母连哄带逼让她做的。而热爱是逼不出来的,所以我们只能等待她开窍的那一刻。我见过很多家长,让孩子学这学那的,孩子也挺争气,什么都学得挺好,包括足球,但是我在学校里经常看见其他国家的小孩光着脚就在马路边踢球,却从来没见过一个中国的小孩这么干过1,父母当然有诸多理由,马路边踢球危险啊,平时要上各种兴趣班啊,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孩子学了一大堆,并没有真正热爱什么,反正我没见到或者听说过哪个中国小孩会入了魔地热衷于做一件事,就像我对体育那样。或许是现在中产阶级对子女的教育过于功利化,因为中产阶级本身就是功利化的结果,北大的钱理群教授就说现在的教育体系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又扯远了,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是热爱,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未来的教育越来越个性化,不再需要一大堆平庸的全面的人才,而是需要能够改变世界的类似于geek的天才,而这只有真正热爱的人才能够做到。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引用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个公众心中典型的成功者,22岁从沃顿商学院毕业拿到150万年薪的offer,各种牛逼闪闪的标签,但是他后来见多了各种真正的牛人之后,发现自己跟他们的差距是在10岁左右,牛人们基本都是在10岁左右就开始有自己比较专注的领域,然后到了20多岁就已经在这个领域完成了一万小时甚至几万小时的积累,可以成就大事业了,比如盖茨和扎克伯格。而我们的孩子在这个阶段还在周一学钢琴周二学奥数周三学英语吧,以后谁更有能力改变世界?其实我倒不在意改变不改变世界这么高大上的事情,但是有一点我在意的是,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这样她在工作时就会非常快乐,而不是像我这样工作就是为了挣钱。

当然有可能的话,我也希望能够亲身示范给孩子如何去追寻自己内心的梦想,这种示范对孩子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强上千百倍。希望到day 1000的时候,我能够有不同的经历可以写出来分享。我的热爱就是体育,但是因为条件限制自己已经错失了机会,我要举的第二个例子就是关于体育的。曾在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浙江队效力过的NBA球星钱德勒最近撰文写了一篇回忆录:我在中国的奇妙之旅,文章里他提到中国篮球运动员的基本功,他是这么说的

我注意到我们队里的好些球员对比赛没有良好的感觉。他们的基本功尚可,但那种从穿着尿不湿就开始打球的人身上自然而然会体现出来的东西,在他们身上是看不到的。

他说的是篮球,其实足球更是如此,我在上一篇讲自己的踢球之路时就说过,每个人要想提高技术进入下一个层次,需要付出的时间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就算大家都百分之百努力,没有耽误任何时间,那就看谁起跑得早,谁更专注。人家的孩子从穿着尿不湿就开始打球,而且他们就只是打球,不会一天打球一天练钢琴的!

所以我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越早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不管这个事情别人看起来多“奇葩”,就像我上中学时父母和老师都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去练体育一样,我都会尽全力去满足她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她别的什么都不做都行,只要她真正热爱并且能够全力以赴,我相信“不疯魔不成活”的道理,希望她能在热爱中渡过真正有意义的一生。这才是父母真正应该关心的起跑线。

至于该怎么去找寻热爱,我在前文对自己分析,如果没有一些先天的倾向,主要需要一些持续的正向反馈来点燃热情,重点是持续,不是一次两次的成功就能做到的。

  1. 恒大足校的西班牙教练对此看法跟我一样。西班牙教练莫雷拉斯(Javier Moreiras)说:“中国的孩子们最缺少的是街头足球文化,在中国没有孩子在街上踢球,这跟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英格兰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