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接近万字,长文慎入

day 3: 2016-07-03

关于体育和自证预言(上)

完成每天坚持写作计划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把这件事作为头等大事,每天一开始先完成了这项任务再去做别的。但是今天上午早早准备开始写,发现不知道写啥,因为没有思考过,没有思考就没有写作,只好拖到下午。中午想到一个话题值得一写,就是我是怎样变成一个别人眼中的“体育狂人”的,然后这里面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启示,以前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就是所谓的“自证预言”。

这要追溯到刚上小学时,因为幼儿园阶段实在没啥跟体育相关的事情,也没有对后来有任何的影响。我的小学算得上小县城里最好的小学,各方面设施还算齐备,小学阶段都有音乐美术和体育的课程。因为父母并没有任何体育方面的爱好,我也没有接受过任何体育方面的启蒙,好在父母在吃方面舍得下本钱,所以从小身高还算可以。在小学低年级,体育很大程度上就是拼发育,所以一开始因为个子高,我还是挺受重视。我所上的小学每个年级有四个班,然后每学期有一次接力比赛,每个班选出大概10个人参加,学校没有跑道,只有一个操场,于是就在操场的两端各放四根凳子,然后每个班的运动员都要跑到操场另一端绕过自己班级的凳子,然后再跑回来,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个队员。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是班上的参赛队员,对于这种比赛,没有特别喜欢,但能够参加也是很让人兴奋。前几次比赛有输有赢,也算正常,大概是二年级的一次比赛,我出了点岔子,结果影响了我之后好几年对体育的兴趣。具体来说,就是我和隔壁班的队员,绕错了凳子,每个班的两个凳子都是正对着,分别位于操场的两根端线上,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操场的长度,而我做的事,就是斜着跑去绕隔壁班的凳子,所以跑的距离就长不少,这一下就耽误了时间,影响了班级的名次。其实也没多大的事,世锦赛奥运会的4×100米接力还经常掉棒呢,不过这事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算是天大的洋相,关键是这以后老师再也没让我参加过比赛。所以不管是从自己的角度,因为出了洋相对比赛产生了心理障碍,还是从别人的角度,认为我不适合参加比赛会拖班级的后腿,那之后我就对体育有了阴影,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都认为自己体育很差,即便到了高年级换了班主任,新的班主任挑选参赛队员时也把我列入名单了,结果同班同学都起哄,说我体育不行,于是老师就换别人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体育也确实不算好,当然这个原因比较复杂。按照现在的理解,因为从小没有怎么爬过,所以手脚协调性就不够好,从小玩一些技巧性的游戏就玩不好,比如滚铁环。因为玩不好,从小就没啥兴趣,本来被选中参加接力比赛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提高自己对体育的兴趣,因为除了一次洋相之后彻底变得没兴趣也没信心了。后来大家开始打篮球,自己虽然个子还可以,但手上协调性不好,投球投不准,自然也就认为自己打不好篮球。现在当然明白什么都是可以练的,投不准就针对性练习投篮就好了,但那时自己不明白,也没有别人能够帮助我,加上自己已经形成的自己体育差的想法,所以稍微遇到点困难就赶紧给自己找个台阶放弃了。那时候在小县城能玩的体育也不多,篮球乒乓球算是比较普及的了,这两项我都基本不参加,自然水平跟别人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体育不好对我的影响还不仅仅只是体育,一方面因为个子高却被公认很弱,所以背上了一个“泡大汉”的名声,这是四川方言,大汉是指身材高大的人,泡却是指像泡过水一样,虽然看似比较大,却不堪一击。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侮辱,不过比这更过分的是,因为有这个名声,所以经常遭受霸凌,似乎很多人都认为我很好欺负,所以会主动找上来欺负我,以至于有一段时间,班主任都会找班上最强壮的同学护送我回家。

不过很多事情都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为遭受过霸凌,所以本来心思从不在学习上的我,为了避免去一个风气不好的普通中学,不得不在小升初考试前认真学习了。当时我们县城最好的中学初中部每个年级只有两个班,而我们小学每个年级都有四个班,还不说其他小学还有很多班,如果考不上最好的中学,就只能去一些普通中学,在那些学校,打架霸凌都是家常便饭,这对于已经遭受过霸凌的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为这个原因,我很认真的复习参加小升初考试,然后顺利考上了最好的那所中学。

day 4: 2016-07-04

关于体育和自证预言(中)

我上的中学的体育条件还算是不错的,有一个足球场,带跑道,虽然不是正规的400米跑道,而是300米一圈的跑道。多年后再回母校,发现原先的体育场被改造成了标准的400米跑道了,土跑道也变成了塑胶跑道,有没有毒我就不知道了。

虽然条件很好,但是从小就打心眼里认为自己体育很差,笨手笨脚,刚上初中时仍然对体育不感冒。不过仍然是因为个子还算高,有一段时间被排球队选进去练排球。初一我的身高是167,可惜后来就没怎么长了,也许跟我中学练田径时天天深蹲杠铃有关吧。在排球队练过一阵,上手发球,用指尖做二传这些技术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我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也没有坚持多久就放弃了。

真正的契机出现在刚上初一的第一个学期,临近期末了体育课测试400米。小学时那种都不知道距离的接力比赛不算的话,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参加这种正式的跑步项目,完全没有概念该怎么跑,尤其是400米本来就是一个很难跑的距离,需要兼顾速度与耐力,不像100米只需要全速冲刺就好了。如果过了20多年我没记错的话,当时跑了1’30,没有及格,及格应该是1’28,满分是1’14。没及格就必须下一周补考,而就在这期间发生了另外一件倒霉的事,就是我的自行车丢了。我们中学离县城还比较远,有个几公里吧,所以几乎所有不住校的学生都是骑自行车上学。我的自行车被偷了,没得骑了,只能暂时走着去上学了。这不是正好还得补考400米么,所以干脆早上就跑着去上学了。身体的适应能力远远超出我们想象,尤其是在那个年龄,第一次跑步上学,跑一段就累得不行了,停下来走一段,接着再跑,没跑几天就可以全程不停一口气跑到学校了。

更让我吃惊的是,这才刚跑步几天,就到了体育课补考了,这一次我跑了1’14,满分。整个年级除了隔壁班一个在小学就训练过短跑的学生,没有人比我更快了,那个体育生据说随便跑了跑,也没使全力,就跑了1’11,即便如此他听说了我的成绩之后,还专门跑过来找我确认了一下,大概是他也感觉到我的成绩对他的威胁了吧。

之前一直认为自己笨手笨脚体育不好,这是小学多年下来留给自己的结论。因为有这个想法,我也一直对体育不感兴趣,也没有信心能怎么样,但一次考试满分马上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非常有意思的是,我的想法不是马上认为自己其实不是笨手笨脚,而是认为自己还是笨手,但是脚还可以!当然这也跟我的大腿一直比较粗有关,好像到现在为止,我也没见过几个大腿比我粗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天赋的东西,还是从小爱吃肉导致的,反正我没有可以去训练过大腿,但大腿就是比一般人粗很多。

现在分析一下,自己当时能发生在短短时间内从不及格到满分的戏剧性情节,除了丢车之后练了几天,更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第一次跑400米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体力吧,否则单凭练了几天,不可能有这么大的飞跃。这个道理直到24年后我才算想明白,不过没关系,24年前因为这次飞跃,彻底改变了自己对体育的看法。从自己体育不行所以不感兴趣,变成自己跑步还行所以体育还挺有意思,开始关注电视里的体育节目。当然一次考试能给自己带来的改变还是很有限的,第二年春天学校里有运动会,这又是一个强化自己对体育兴趣的好机会。当时自己也就每天跑步上学,对自己的特点并不清楚,反正知道自己400米很好,可是运动会报名时发现没有400米这个项目,只能报了跟400米最接近的200米和800米。

当时参加的是初中组的比赛,作为初一的新生,在发育和经验上的劣势都非常明显。200米先进行,而且是分预赛和决赛,预赛我跑了小组第一,也是唯一一个进决赛的初一学生。决赛中跑了第三,学校还发了一块铜牌,这个牌子应该还一直留在老家吧,不知道搬家有没有弄丢。200米比较简单一点,全速冲刺就好了,至少当时我还能一直保持住速度,后来才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全程200米保持全速的,所以后来200米应该是我成绩和名次最好的项目了。跟200米相比,800米基本上是长跑了,可是当时我也没有任何经验,比赛跑得比较痛苦,最后得了第四,那也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报名参加运动会里的中长跑项目。

这次运动会对我来说应该也是很成功的,进一步激发起自己对体育的兴趣与热爱。这些经历的启发有两点,第一,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自己缺乏某方面的天赋或者才能,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是一旦我们真的这么认为了,事实也会证明我们是对的。这就是所谓的“自证预言”,你认为你行或者不行,你都是对的。当我认为自己笨手笨脚体育不好时,我根本就不会主动采取任何的行动去提高,于是我自然就继续的不好下去了。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因为丢车才不得不开始跑步,然后考试得了个满分,我说不定24年后的现在还停留在自己笨手笨脚体育不好的想法与现实。

第二,所谓的兴趣和热爱,很多时候都是当你能够做得很优秀,比别人好了之后,才会有,或者自然就会有的。一个体育考试的满分就让我从不感兴趣到很感兴趣,一个运动会的铜牌就让我对体育变得热爱。当然,现在分析一下,其实自己一直还属于那种荷尔蒙分泌比一般男生强不少那种,所以喜欢上体育应该是早晚的事。前几年混过跑步的社群,看过很多人的经历都大同小异,都是从小讨厌体育,尤其是长跑,但是人到中年因为身体亚健康了,被医生建议去锻炼身体,却慢慢一发不可收拾。所以人生中的契机其实多得很,相信自己早晚能走上这条道路,但是不同的是,越早去做,底子越好,能够达到的高度也会越高。

这么看来,其实前面两条有点强行鸡汤了,可能真正的原因还是自己有这个倾向性,所以一旦条件合适,比如中学有不错的体育设施和风气,自己自然就会爱上体育,什么满分什么优秀都是扯淡了,记得高二时参加学校运动会,我报了一个60米栏,虽然跨栏技术不算好,但凭着短跑的巨大优势还是轻松夺冠,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女子60米栏,我们班一个女生随便报了名,好像还不是自己报名,是别人报名来不了,她顶替参赛的那种,结果她也得了第一名。当然因为女生总体来说不如男生喜欢体育,尤其在我们那种小地方,又是一个跨栏这样的冷项目,缺乏竞争,但这个女生也没有因为得了第一名就变得热爱跨栏或者热爱体育了。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上研究生时第一年学基础课,有一门群论,这门课我还老是逃课,因为周一的课跟天下足球的时间冲突了。好在老师比较开明,不点名也不计平时作业的成绩,全凭期末考试。我最后复习得还比较认真,加上我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符号体系帮助自己理解高维空间的概念,当然期末考试题也比较简单,基本上大多数同学都是90分以上,但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得了满分。这另外一个同学是我大学时一个系的学霸,偏偏老师说他的答卷其实还是有瑕疵的,老师手软才给了他满分,只有我的答卷是完美无缺应该得满分的那种。我还记得当时一起去老师那里查成绩的一个本科清华的同学,因为他知道我平时都没上课,所以他很不服我为什么能考满分,那又怎么样,我自己知道自己是学懂了,而且考试又这么简单,我得满分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奇怪的是为什么别人都要出点小错。但是,我也没有因为得了个满分就变得喜欢群论了,按照我自己说的,400米考试的满分就让我变得喜欢体育,其实现在看来不是那么简单,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本身就有这个倾向性,只不过因为之前的“自证预言”压制了自己而已。

这就是写作的好处,有些观点在脑子里存在了很多很多年了,但只是在脑子里的话,很多时候都会比较模糊。只有当写下来的时候,这些东西才会变得清晰,然后才能更加深入的思考。通过写这篇文章,我才明白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因为一个机缘巧合的补考满分才变得热爱体育了,其实不是。是不是天赋我也不清楚,因为我现在还没法解释自己的大腿为什么比一般人粗,因为这个也使得我一直认为我的下肢很强,事实也如此。但有一点是比较确定的,就是千万不要给自己设限,认为自己什么不行,然后因为“自证预言”你就会真的不行。这一点,在下一篇文章里还会继续分析。

day 5: 2016-07-05

关于体育和自证预言(下)

上初中以后,我从一个体育差生一跃成为体育尖子生,然后又开始迷上足球。一开始踢球的时候,还是颇能体现出一些所谓“天赋”的东西。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是零基础,然后同时开始踢球,也没人教,就每天拿个球到操场上去玩,但很快每个人都体现出不同的技术特点和水平高低。有些人很快就显现出技术上的优势,停球控球就比其他人高出一块,当然现在看起来更有可能是这样的,某些人因为诸如身高或者柔韧性的一些特殊条件,使得他们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略微有一些优势,然后这种优势带给他们的一些心理上的暗示,使得他们在随后的踢球过程中更有信心去控球,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去提高他们的控球技术,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优势。当然我也知道有些人会在回家后自己去练习一些比如颠球,踢墙回来停球之类的,这也取决于他家的环境,如果这个人正好就是中学教师家的孩子,住在学校里,当然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住在城里,周边又没啥可以踢球的地方,就比较困难了。对于我来说,就是如此,所以我只能在自家阳台上踢球,但太狭小的空间对我的提高起不了太多帮助,直到没多久阳台就裂了一条缝,然后因为恐惧阳台会塌下去,就再没敢继续在阳台上踢了。

在那个还被“自证预言”控制的年代,前文也提到了,可能是因为在婴儿时期没怎么爬过所以身体的协调性一直不够好,控球什么的技术也不如其他人,幸好我上初中后已经体现出来速度上的巨大优势,完全凭速度就可以完成过人和防守,因此也一直能踢上主力。其实也不是我不想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技术,记得那时我还专门有一个笔记本,上面把各种技术分别列出来了,比如带球技术,射门技术,铲球技术等,然后定期评估,给每一项技术打分,看看自己是否有进步。初二暑假时也曾想着每天早上去我家旁边的广场上去练习带球绕树,但也因为害怕别人的看法而放弃。现在想想,我还是不够热爱,至少不是那么狂热。虽然我也有过暑假大清早那么远跑到学校去踢球,一个人在院子里踢球的经历,但总的来说,我并不是很清楚要怎样做才能提高自己,虽然每一次踢球或者自己一个人玩球都能够提高自己的球感,但我并不清楚要多久才能有一些质的变化。

这就是今天写作的最大收获了,想明白了另外一个以前一直理解错误的事情。具体来说,上高中时赶上中学70周年校庆,为了校庆学校整修了足球场,在原来的土场上种了草,因为是形象工程,所以种了草之后就不让我们在上面踢球了,高中三年都是在篮球场上踢球这么过来的。刚上大学开始踢大场,有些不习惯,又是大一新生,所以落选了系队,这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有一段时间会自己一个人带着球去操场上练习,做一些拉球急停转身的动作,结果大一下学期发现自己技术有了一个飞跃,以前认为自己控球不好,也不敢多带球,突然发现自己可以控球,而且也经常可以带球过好几个人了。加上自己速度上的优势,球场上的位置从后卫变成了前锋,而且进球率非常高,记得大学时包办了球队一半以上的进球。后来一直认为是大一因为落选系队之后那段比较郁闷的时期经常一个人去练习使得自己的技术突飞猛进,还经常对比古龙的经典武侠《绝代双骄》里小鱼儿也有一段很失意的时期,也是在那段时期内他痛定思痛下决心不再靠小聪明而是开始踏踏实实练习武功。现在想来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结合着最近看的一本《talent is Overrated》里面提到的统计数据,更有可能的是,每个人要达到某一个层次,需要付出的时间或者说功夫都差不多。只不过脚下技术这个东西吧,在每一次野球或者比赛中也能练习,也可以下来自己练习,虽然二者有差别吧,显然前者的效率更高,所以一开始略微有点优势的人,在踢球中就有更多的机会拿球,一是因为他自己更有信心更愿意拿球,二是因为大家也认为他拿球好,愿意把球给他让他组织。反过来说一个拿球不好的总去拿球,然后失误了肯定会被其他队友骂死的。这样他在平时比赛中就有更多的机会拿球,所以拿球技术提高得也很快,但是如果一开始这方面没有优势,像我这样,通过自己单独的练习也能提高的,当然具体也得看怎么个练习方法,有些方法会比其他方法更有效率,但只要去练,都会有效果的,只不过这个效果需要累积到足够跨越产生飞跃的量,也就是所谓的“量变产生质变”。所以我大一时技术的精进,不只是失意那一段时期内练习的结果,只不过这段时间的练习使得我前后多年的练习总量达到了产生质变的条件。如果以前就明白这个道理,我肯定会在一开始就通过更多的练习弥补“先天”的不足,让自己也处于一个略有优势的状态,从而在之后的比赛中有更多的机会拿球,这种优势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使得我能够早点产生飞跃,之后说不定我有机会达到下一次飞跃,水平应该可以比现在高很多。

这个过程大概就是马太效应产生的原因吧。有些小孩一开始的领导才能比别人强一点点,于是就被选去做一些领导工作,因此有机会继续打磨他的领导才能,然后变得越来越强。其实大多数的班主任老师都知道这一点,所以很多时候一些高干子弟就被任命为班干部,即便他们没有显示出什么领导才能,但是在之后因为他们有机会,所以慢慢就培养出来一些领导才能。这也是《outlier》里面讲的,按照自然年分段的冰球少年队,一二三月出生的孩子成材率更高,因为一开始的时候他们有一点点年龄上的优势,即便只是几个月,但对于几岁的小孩,几个月的优势也足够大了,所以他们一开始就更受重视,有更多的机会,到后来自然容易出类拔萃。

如果一件事是内在动力起作用的时候,这就是“自证预言”了,你相信自己行,然后你的内在动力更大,你就有更多的机会,然后慢慢累积起来你的优势就越来越明显,你的信念就成为了现实。反过来你相信自己不行,然后你就会害怕面对机会,慢慢累积起来你就真的越来越不行,你的信念也会成为现实。像踢球这件事,看有专家分析过巴西足球的成功得益于经常踢五人制,因为五人制节奏更快,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机会拿球,自然提高得更快。所以拿球的机会是关键,很多时候没有教练专门安排谁去拿球的话,拿球的机会其实很大程度取决于每个人拿球的意愿,尤其是像我从小这么踢野球过来的。你认为你拿球好,于是你就会多去拿球,渐渐的你拿球就真的会更好,因为你拿球的机会更多,练习的机会也更多了。当然对于体育这样有非常成熟的训练方法的事情,有个教练指导专门的训练比什么都强,训练的时候不像踢野球那样,大家抢一个球,多数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个球,然后练习各种专门的技术。如果教练发现队员的某项技术有欠缺,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提高练习,但即便这样,在比赛中更多的拿球机会,会比训练时的练习,更有效率,因为毕竟踢球是个集体项目,要想在比赛中拿好球,要面对对手的逼抢,队友跑位策应,这些都是平时训练中所没有的。

因为在贯彻“写作是思考的延伸”原则,所以现在还处于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阶段,文章结构非常凌乱。本来这篇文章是想强调自证预言的,但在码字过程中有一些别的领悟,就好比中篇提到的,感兴趣或者热爱,是可以通过成就感培养的,还是更多的是一些别的因素。

就拿我的自由泳来说吧,最近为什么这么喜欢去练,因为看到明显进步了,而之前还游得不行的时候,虽然也会去,但动不动就半年没下过水,或者没自己游过。所以把一件事做得优秀,做得有成就感,还是能够起作用的,或许我一开始没有从体育获得这种成就感,而是从写作中获得,现在已经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了?而我从体育中获得的成就感和快乐,远远超出某一次考试得了一个满分这样的成就感,所以自然热爱体育,而不是群论,或许我群论考了满分可以类比中学那个女同学跨栏得了一个第一名,有些出乎意料,得了就得了,高兴一下就算了,也没有太多值得惊喜的地方,后面也没有继续强化了。假设我初一下学期在学校运动会上没有能够获得任何名词,甚至垫底,考试那个满分带给我的所谓兴趣,也就多半到此为止了,而我能够继续在体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是因为自己先天的一些条件,比如腿粗爆发力好,每年运动会都能拿第一名,能让自己持续获得成就感,保持住这种兴趣,后来又开始踢球,一直坚持到自己技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所以后来即便没有运动会了,这是一件让我内心里很遗憾的事,但也能够从踢球中获得足够的快乐和成就感,变成一种真正的热爱。如果群论要一直学下去,我也能一直学得很好,说不定也能变得热爱……关键是群论考完了就考完了,再也没有总是用到的机会。

所以,总结一下我的体育经历带来的启示。要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甚至热爱,关键还是得把这件事做得优秀,能够持续地获得成就感!持续是关键,需要不断用成就感来强化,直至热爱深入骨髓!而在这之前,我一定要清楚,我没有做到优秀是因为努力还不够,还没能使自己产生质变和飞跃,我需要咬牙坚持住,不能松懈不能放弃!每个人的成功,都是必须付出的,没有谁能够付出少而得到更多,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