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4

今年读完的第四本英文原著,提前半年完成保底目标。这本书很神奇地将我这几年读的好几本书联系到了一起,也让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挑这些书来看。比如这本书提到了neuroplasticity的概念(《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引用了flow(《Flow :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提到了Josh Waitzkin,《The Art of Learning: A Journey in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的作者,然后里面的观点被虎妈完美地实践了(《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文章里最重要的概念deliberate practice,或者说10000小时理论,早就被Gradwell的《Outlier》炒热了。即便是那些被世人广为传颂的天才,不管他们号称的天赋有多高,无一例外都经过了10000小时左右的积累才最终成为大师,比如莫扎特虽然年少成名(4岁),但真正写出自己的传世之作也要等到21岁,中间的训练早就超过10000小时了。所以关于怎么做,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关键是知道也没用,因为做不到。比如我家大女儿小西从6岁开始练小提琴,一般要想成为世界级水平,大概在16岁时完成10000小时的积累,这意味着她必须在10年内刻意练习10000个小时,每年也就是1000个小时,平均每天要练3个小时左右。而且这3个小时按照deliberate practice的定义,不是随便练练就行的,必须去不断挑战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这恰恰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总之这个练习过程是绝对不能让自己舒服了,因为舒服意味着你一直呆在舒适区里,达不到刻意练习的要求,对自己水平的提高没有帮助。

这个水平提升的过程,就是一个让自己遭罪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只能处于一个平庸水平的原因。所以怎么做其实并不是什么秘密,西方学者花了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得到的结果,其实就是中国家长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然deliberate practice强调的吃苦,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让自己不断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才能获得成长,这需要非常强大的精神意志,或者说驱动力。这个驱动力,还必须是内在的,因为研究表明了,大多数外在驱动力都只能适得其反,即便少数起作用的外在驱动力,也是建立在本人有足够的内在驱动力基础上的。比如,有研究表明,在威胁孩子练钢琴的时候,不能说“你要是不练就不能出去玩”,而要说“你要是不练我们就把钢琴卖了”,如果小孩真的不喜欢钢琴,他/她是不会在乎卖不卖钢琴,而是巴不得家长早点卖了。

所以,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获得或者培养内在驱动力,这是比天赋更重要的问题。事实上,二者在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一回事。国家地理节目几年前做了一期关于天才的纪录片,其中一集里讲了一个音乐天才的故事,主人公很小的时候就无师自通地能弹奏钢琴,这是在他听完别人演奏了Mary has a little lamb之后,就自己试着在钢琴上弹了出来。后面的事更神奇,这个孩子后来对钢琴之狂热,每天要练习6-8个小时,真正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是不可能靠外在驱动力能够做到的,谁也没办法强迫一个小孩每天弹八小时钢琴。研究者认为这或许是因为一些跟基因有关的东西决定的,他们称之为rage to master,这使得这些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出类拔萃,最终成为大师。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天赋”,而且比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天赋”更加重要。很多小孩在很小的时候或许展现出来一些擅长某一方面的迹象,但如果他没有持续努力投入这个领域,没多久他就会被其他努力学习的小孩超过。

而事实上,同第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天赋一样,没有任何的生物学证据表明第二种有关内在驱动力的天赋跟基因有关。对此更为合理的解释是,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条件肯定是有差异的,所以有的孩子在一开始的时候确实在某一个方面比一般的孩子有一点点优势,不管是开始得比别人早或者学得比别人快,但这一点点的优势一旦被识别,就会慢慢放大。比如某个小孩手和眼睛的协调能力比一般小孩强,使得他在棒球上具有一点优势,而这点优势会让大家觉得这个小孩很适合打棒球,会给他更多的机会练习,他也会因为这个得到更多的赞扬,使得他比其他人更加有动力去练习,久而久之,他练得就比别人多,水平自然就比别人高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自证预言,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水平和驱动力都在不断提高,而且是相互促进的。这就是所谓的天赋起作用的真正方式,一开始的一点点优势,有可能来自基因,比如父母的身高,使得这个孩子的手臂比其他小孩长,更适合打棒球,也可能来自关键期的成长环境,从小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到手和眼,也可能来自父母的影响,比如父亲就是个超级棒球迷甚至职业棒球运动员,使得他在更小的时候就有机会跟父亲一起玩棒球。而这些都需要环境的配合,否则就算是一个真正骨子里就流着棒球血液的棒球天才,出生在一个不知道棒球是什么东西的国家,也是没有机会成才的。

最妙的是,不管是真的有优势,或是一时的错觉,一旦进入这个正向循环之后,就无所谓了。很多最后达到高水平的人,都出生在一个小地方,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很容易就从小出类拔萃,因为周围没多少同龄小孩来竞争,然后等到他们后来去了大城市,才发现自己从小被当做天才只是因为小地方没见过世面,但是到那个时候已经没关系了,因为他们已经有足够的内在驱动力去进行刻苦的练习让自己提高,而这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所以,这里所说的一开始的小优势,是可以通过人为创造的,关键是你相信这是优势就行。这一点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个实验,大意是随机找了两组条件相当的学生,告诉一种一组学生他们是被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学生,而另一组则作为对照,经过一段时间后,被告知为优秀学生的那一组的成绩,就真的比对照组的强,因为他们相信了自己更优秀,所以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也就更加努力了。1

最后额外在谈一下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天赋或者天才,根据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尤其是对学者症候群的研究,让我相信,每个人的大脑能力其实是一样的,我这里说的是脑子的差异,身体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为什么每个人后来会变得不一样,而且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能够明显超出常人?一是像前面分析的那样,因为关键期的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一开始有点小优势,然后使得水平和内在驱动力都发展得比别人快,久而久之小优势被放大;二是源于我们的大脑是竞争性可塑,所以由于一些非主观因素导致了某一部分除了障碍,反而会使其他部分发展得更好。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盲人的其他感觉会比普通人灵敏,比如听觉和触觉。因此有些人还在母亲的子宫里可能因为偶然因素,大脑某一部分受损,然后导致其他部分得到更多的资源,一个证据是对一些艺术类天才的研究表明,他们大多数语言方面发展比其他小孩迟缓。这就很好理解了,艺术主要取决于右脑,而语言来自左脑,因为左脑的一些障碍,右脑发展得更好。这别说小孩了,《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书里甚至有一个案例是一个五六十岁的人,因为车祸导致大脑部分受损,结果变成了一个艺术大师。这颇有些喜剧色彩,但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大脑受损只会是个悲剧,受损本来就是个悲剧,成为喜剧只是因为受损的部分正好不是特别重要的功能,程度也不是很厉害而已,否则没有谁会自己去撞门然后希望把脑子撞坏以后变成一个天才的。就算你打算让自己的听觉更出众,你大不了用黑布把眼睛一直蒙上,不会傻到要自己的眼睛弄瞎吧?

看完本书得到的结论就是,相信天赋不如相信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 这个实验好像在《Mindset》书里被批判过,模模糊糊有点印象,但记不太清楚细节,以后看到了再补充或者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