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读书笔记《奇特的一生》part three
Wednesday, January 13, 2016 8:19 PM
对于人类来说,时间是个永恒的话题,《论语》里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古罗马哲学家赛纳卡曾说:“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造物主交给我们,归我们所有的,只有这个不断流逝的、不稳定的东西。就连这个东西,谁只要愿意,都可以把它从我们手里剥夺走。”对这一点感触最强烈的是诗人,实际上,诗人的抒情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时间意识。但是,对于诗人,这样的意识只能停留在一种情怀的层面。而对于实用主义者,他们发明了电话来节省通信的时间,发明了汽车来节省旅途的时间,发明了拉链来替代扣子以节省穿衣服的时间……从这个角度讲,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为了为我们节省更多的时间。
但是,尽管时间这么重要这么宝贵,显而易见的是,时间并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就像金钱一样,如果不把钱花出去,钞票也好,银行卡上的数字也好,对我们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所以,时间只有对于那些生活有明确目标的人来说,才真正有意义,真正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浪费时间有什么大不了的。更多的时候,大多数人穷得只剩下时间了。
柳比歇夫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这成了他为之奋斗终身的人生目标。所以他开始时间统计法,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看了他的总结和日记,简直就是一个钢铁般的人的形象:什么都阻挡不了他去完成既定的任务。连一九四二年他儿子在二战中阵亡了,柳比歇夫尽管满腔悲痛,却仍是一丝不苟地继续工作。时间对于柳比歇夫来说,就是他最好的朋友,能够真正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说到人生,如果活到我这个年龄还相信人生是公平的或者平等的,那这几十年真是白活了。经常有人拿长跑或者马拉松来比喻人生,如果这是为了强调坚持的话,或许还有点积极的意义。因为不管是长跑比赛还是马拉松比赛,所有人都是在同一起跑线开始出发,可是真正的人生,就从来没有一起出发的时候。所以如果非要用跑步来比喻人生的话,那也只能是一场接力赛跑,一代一代把接力棒往下传,所以有的人出发的时候就比你早了好久,你要做的就只能是跟着屁股后面追人家。很久以前在网上流传了一篇《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好歹你奋斗18年勉强追上了,更多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在前面一骑绝尘,就像郭德纲相声里说的,我终究没能飙的过那辆宝马,只能眼看着它在夕阳中绝尘而去,不是我的引擎不好,而是我的车链子掉了。在这种没法公平的竞赛中,很多人因为绝望而变得愤世嫉俗甚至自暴自弃,不过大多数人的想法也很现实:虽然我落后了,但我也得咬牙坚持住,能追点是点,好歹让下一代接棒的时候名次能够稍微靠前一点,否则我一旦放弃了,下一代就彻底没戏了。
之所以会在谈时间的时候突然谈到人生,是因为在不公平的人生竞赛里,时间是少有的公平之一。不管你有钱没钱,时间总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有些事情,比如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没钱就走过去,有钱就开车过去,再有钱就飞过去,我们尽量避免去比拼这种事情,因为拼不过人家。所以我们选择一些必须花时间的事情去跟人比拼,比如学习,虽然你有钱可以请到最好的老师来教你,但教你你不也得花时间听么?并不是花钱把老师请来了,你就自动会了。所以,我们要把时间花在这种没有捷径可走的事情上,然后我们才有可能去赢得人生的竞赛。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与其抱怨或者咒骂不公平的人生竞赛,还不如找一个没有捷径可以走的人生目标,然后踏踏实实地和时间做朋友,让时间去帮助我们实现梦想。这也是为什么说生活里没有easy way,尤其是对于那些接到父母递过来的接力棒时就已经落后别人的人。早点想明白这一点,早点开始做自己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