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读书笔记《劝学》
2014-2-7 10:04
[福泽渝吉]《劝学》 10分
福泽渝吉是日本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明治维新,现在他的头像还被印在面额最大的一万日元纸币的正面。想想兲朝的纸币上印的都是什么玩意儿,就知道差距了。
而福泽渝吉最有名的著作就是这本《劝学》了,这本书在当时(明治维新时期)对日本国民的影响非常巨大。看看第一编中这段论述,就知道同时期兲朝的思想家,似乎没有人能达到同样的高度:
如果大多数的国民都是无知的话,政府在统治这些愚民的时候,无论讲什么道理,也是对牛弹琴。因此,只能以政府的威严来恐吓。西方有句谚语,「无知之民,受治于残暴之政府」,便是这个意思。政府之所以残暴,都是由于无知的人民自己所造成的。
无知的人民既然是受治于残暴的政府,那么理所当然的,优秀的人民也一定是受治于优秀的政府。因此,今天的日本也是一样,我们的人民是什么样的水准,就有与其相称的政府以及与其相称的政治。假如日本人的素质恶化,变得更加无学、无知,那么,政府的法律就会变得更加严厉。假如人民大都勤奋向学,明白事物的道理,朝着文明的方向迈进的话,那么,政府的法律也会变得更加宽大。法律之严厉或宽大,完全随着人民品行的高低而定。
又回到前几本书里讨论过的一个话题,就是为什么商鞅变法只能在秦国行得通,就是因为秦国的国民最无知,最没有开化,所以商鞅的暴政才能顺利实施,把秦国打造成战争机器。我猜,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再想继续暴政下去就行不通了,可能就是因为其他六国的国民无法忍受。
回到本书,今年正好又是甲午年,虽然中日再次开战的机会只存在于愤青的心中,但是关于两个甲子之前发生的历史却很难让人忘却。所有人都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几乎同时开始追赶西方文明的两个国家(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什么最后的差别这么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日本虽然之前也是学习中国的文化制度,但毕竟只是学习者,一旦发现更好的,可以马上把原先的抛弃得干干净净,这其中福泽渝吉的《脱亚论》起到关键作用。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我猜的,就是跟中国不一样,日本的国门是被美国(佩里)打开的,所以日本学习的对象是美国,虽然当时美国的国力还没有超越日不落大英帝国,但是美国更为彻底的民主制度使得日本人在一开始的时候的眼界就更高一层。这在《劝学》一书中体现得很明显,尤其是非常强调政府与人民的平等关系,反对专制政府,这个在两个世纪后的兲朝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东西。
就在本书中,作者也讨伐来自兲朝的各种糟粕思想。比如最早提出愚民思想的是孔子,《论语》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再比如以传宗接代为借口的纳妾制度,也源于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有,兲朝古代的州级行政长官叫“州牧”,意思是把国民当成牛羊一样对待,这是对人民极大的侮辱。昨天刚看了一本《中国文明的反思》,发现还是外人反思起来更彻底……
总结,这本书即便是在今天的兲朝,也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